布鲁姆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为六类,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顺序来看,分别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学习内容探究内部联系、根据指导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创新地整合信息达到进一步内化的目的。对应,蒙台梭利的这三句话也很好理解,总之就是再一次强调“做中学”的重要性、实践的必要性。只有到达了创造这一认知水平,才有培养创新思维的空间和可能性。//
另一方面,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目的和新课标理念是紧密结合的,比如基于真实情境、学以致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素养导向的综合培养;在做中学的学科实践等等,都在引导我们要在教学中适当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要落实到课堂中的实践,主要实现三个转变。
由“知识教学”向”素养教学”转变。
知识是教学的载体,所有教学都离不开知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同样也需要知识。那么,“双基”教学与“核心素养“教学到底有什么不同?”知识一传授”“能力一训练”式教学模式,是知识本位的教学,以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也作为教学的终点,“基于知识,通过知识,为了知识”,知识在教学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素养一养成“式教学模式,虽然也是从知识入手,通过知识进行,但却不以知识为终点,而是以素养作为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本质是把知识加工成素养的过程,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学生身上”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化学反应”,是"深加工”的过程,是“增值”的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教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学过的东西就是知识,剩下来的东西就是素养。前者被称为“为了知识的教育”,后者被称为“通过知识的教育”。
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
既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由“知识教学”向“素养教学”转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态也必然要发生转变。“教”与“学”是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一对主要关系,如何正确把握这对关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2001年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一直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课堂教学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新型的课堂还没有普遍地建立起来,根本问题就在于——还没有有效地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项目化学习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重组,改变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改变逐点解析和逐项讲解,在真实问题情境下,确定与课程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学习项目,让课程内容具有“弹性化“和“框架式”特征。项目化学习让学生经历体验、操作、探究、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做事”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有用的知识、能解决问题的知识,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另外,建立”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努力成为项目设计者,为学生完成项目提供材料和支架;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任何学习都不是“零起点”;教师必须真正放手,让学生在阶梯式、挑战性项目伍力的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由“学科认识”向“学科实践”转变。
要落实“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行为必须要改变。在“知识一传授”“能力一训练”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收获的仅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解题技能,很难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更谈不上发展创新思维与意志品格。既然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目标,其育人方式也必然要由“学科认识”转向“学科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