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茜的案例、马西娅的案例、特德的案例
这三个案例都阐述了宗教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有些人需要宗教信仰,有些人则不需要。然而归根结底来说,其实不是宗教的影响,而是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宗教有时候只是父母保证权威的手段而已。
例如凯茜的案例中,凯茜原来就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她后来的生活变得痛苦不堪。她出于教义的压迫,与不爱的人结了婚,但是她的丈夫有同性恋倾向,这使得她在夫妻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性幻想。但是天主教的教义却认为这是罪大恶极的,所以凯茜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中。通过长期的心理治疗凯茜渐渐的对天主教产生了质疑。她渐渐明白,天主教只不过是母亲控制她的手段而已。所以当她放弃信仰上帝,放弃她虔诚的天主教徒身份之后,重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但是有些人有时需要宗教信仰的,马西娅的案例中,马西娅就是那样一位需要宗教信仰的女性。马西娅的父母富于理性,而且能够满足她的经济要求,但是在感情上却同她保持距离,马西娅成了心理的孤儿。她从不注重打扮,对自己的穿着也没有要求,颜色不是灰色,就是黑色。但在接受治疗后,马西娅慢慢地改变了,她开始穿鲜艳的衣服,他心情愉快的时候会想,这个世界一定存在着上帝,如果没有世界怎么能如此可爱?所以原本无神论者的马西娅通过治疗,却相信了上帝的存在。
特德因为小时候,被哥哥们欺负和嘲笑,父母对他也缺少关爱,总是剥夺他最心爱的东西。在十七岁的时候,第一次被女朋友拒绝,二十岁时,最好的朋友死于车祸。这所有的一切让特德成为一个优柔寡断,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的人。他独自一人在森林的小木屋里住了七年。但他时常又觉得自己活着,应该做一些有意义价值的事情。于是她寻求心理治疗,通过漫长的心理治疗,他逐渐意识到,过去对上帝的不信任,对宗教的不屑,都是来自于童年和少年时发生的不幸的事情的影响。事实上,上帝在他心中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治疗完成之后他决定去读神学院,将来他会成为一名牧师,这也说明宗教信仰是他所需要的。
很多心理学家,把宗教信仰看成是心理学科的敌人,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弗洛伊德。但是由上述三个案例来看,有些人需要宗教信仰,而有些人则不需要。另外,我想说家庭环境对人们的影响真的非常重要。所以孩子不是生下来养大就那么简单,有些人一辈子穷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得那么痛苦,或许这其中家长要负起主要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