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纪刘向的《别录》:“蹴鞠,黄帝所造,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古人蹋蹴以为戏”。
据《战国策·齐策》载:苏秦做了赵相,为赵合纵,联齐抗秦,他出使齐国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由此可以看出,齐宣王(公元前319年一公元前301年)时,距今2300年前,在齐国临淄就已经广泛地开展了蹴鞠运动。
又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城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其民无不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躐鞠者”为乐。《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日:“跆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蹴鞠运动兴于齐国是与齐国繁荣的经济、浓郁的思想文化、发达的科学技术、尚武的社会风习等是很有关系的。齐国历代君王大多喜猎尚武;齐国是先秦时代诸国中产生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最多的国家。齐国兵学最发达,有“齐国兵学甲天下”之说。齐桓公、管仲时期,又是以武力征伐为基础首霸诸侯的强国。到战国时期,齐国军队以兵强马壮、勇武善战而著称天下。
1.春秋战国,四片蹴鞠,实心。
2.汉代六片蹴鞠。
汉代蹴鞠之鞠叫“毛丸” 。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蹴鞠》二十五篇下,唐人颜师古还做过这样的解释:“鞠以韦为之,实以物,蹴踏之以为戏也。……”
3.唐代蹴鞠空心八片,十二片。内缝法制作。
据《蹴鞠谱》和《蹴鞠图谱》的记载:唐代的鞠已非汉时的“以韦为之,实以物”的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胆的气球。
“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
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香皮十二”片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四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
蹴鞠的比赛方式
双球门的直接对抗
汉代的球场叫鞠城,《鞠城铭》是镂刻在球场奠基石上的铭文,一共只有十二句:
鞠城铭
员鞠方墙,放象阴阳。
建长立平,其列有常。
端心平意,莫怨其非。
法月衡对,二六相当。
不以亲疏,不有阿私。
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汉代的蹴鞠场称作“鞠城”,四周围有矮墙,球门称作“鞠室”,象座小房子,每边六个球门,十二名队员上场比赛,有正副裁判执法,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是主要的军事训练项目。
已故体育史学者唐豪先生根据汉代蹴鞠史料,绘制了一幅《汉代宫苑内校阅蹴鞠竞赛示意图表明汉代的鞠城四周有墙,中间有检阅台,一边有六个球门,球门前各有一人防守,场上一队有六人进攻,这个图能够表现汉代双球门对抗方式的基本情况。但也有缺点,如检阅台不是“左城右平”,鞠城不是正方形,鞠室不是“屋势如鸟翼”,场上缺少裁判等,但作为了解汉代竞赛蹴鞠的参考还是可以的。
单带球门间接比赛
唐宋开时,出现了中间隔着球门的间接对抗,球门设在场地中央,两根高高的竹竿上结一网,网之上部留一直径为一尺左右的洞,装饰华丽的球门,称为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
双方簇居队员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双方各七名队员上场,设正负两名裁判,其余队员分列两边。双方的比赛规则大致是这样的,开球后球不能着地,着地则输一筹,把球度过球门赢一筹。双方蹴鞠队员角色和职责都非常分明,球头的职责是专门把球度过球门的风流眼,其他队员如正挟、副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都采用各种解数保持球不着地,并为球头创造度球的机会。对阵双方一般分为左军,右军,上场人数不等。
比赛可以进行三局五局不等,一局叫一筹,“略胜一筹”,“拔得头筹”。
无球门的蹴鞠比赛――白打
宋代还非常盛行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形成整套花样和动作,使“球终日不坠”。由比赛射门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不用球门的散踢俗称“白打”,白打除了用球之外不用其他器械,场地也极为简单,只要一块平坦的地方,一般选择在风景幽静的地方,白打踢法强调的是花样,引人兴趣,开展的比较广泛。白打踢法可以一人独踢,两人对踢或者三人或更多的人轮踢。
宋代,踢球的艺人们组织了自己的团体,称为“圆社”,专门推广蹴鞠活动和比赛。
当时的民间还出现了足球组织,时称“齐云社”或“圆社”。
据《蹴鞠谱》的记述,该球社在京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着“若论风流,无过圆社”,“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这些话都是对球社的反映和称誉。参加球社的人,要遵守社规,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提出了踢球时应注意运动卫生。
看出图中玩球的人的着装有以下特点。
1.在服装的选择上,注重实用性,选择结合竞技运动的圆领袍,并把前襟掖扎起。宋代李公麟《五马图》中所示,此种“袍”掖扎在右胯,利于骑马、射箭等剧烈运动,能够充分解放四肢,扩大四肢的活动范围,配合四肢的柔韧度,符合蹴鞠运动的需要。
2.在局部造型设计上:如“交领”和“团领开敞翻折”都是在领部形成“V”字的造型。从功能上讲,“V”字造型,一方面便于颈部运动,另一方面剧烈运动时宜于散热。
3.在配饰的选择上采用交脚幞头、幅巾等帽式包裹头部,将头发束紧,以防头发散落妨碍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