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综艺咖娱乐圈
中国版《周六夜现场》开播,“上台”不是因为准备好而是到点了?

中国版《周六夜现场》开播,“上台”不是因为准备好而是到点了?

作者: 同相 | 来源:发表于2018-06-27 16:30 被阅读0次

文丨梁湘梓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喜剧模式《SNL》的中国版,《周六夜现场》开播之后果然引来了原版、韩版粉丝的一阵diss,无论是在弹幕中,还是在豆瓣评论里,随处可见的都是“抄袭说”,进而印证了一句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许可以看得更远,但想要站上巨人的肩膀,也并非易事。

6月23日晚,既有隔壁“101”女团的出道仪式,也有俄罗斯世界杯的摇旗呐喊,而对于优酷而言,这一晚由优酷联合欢乐传媒、笑果文化共同出品的年轻态喜剧综合秀《周六夜现场》也正式上线,它似乎想要引领用户在这个激情澎湃的周六晚间档放声大笑。

这种感觉,似乎就是见到了一位漂洋过海的老朋友般,既亲切又有些许的陌生,并且还夹杂着些许担心:在美国有着43年历史的《SNL》真能很好的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吗?

点播指数:★★★☆☆

好评指数:★★☆☆☆

创新指数:★★★☆☆

嘉宾指数:★★★☆☆

据悉,第一季的《周六夜现场》共有10期,每期将会邀请不同的飞行嘉宾进行演绎。节目还特别邀请到美版团队做全程指导,从服化道各个方面为节目把关。每一期节目将由明星开场脱口秀、情景剧、扎心金曲榜、卡司谢幕等环节组成,采用一镜到底的准直播拍摄手法,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首期节目,陈赫、岳云鹏的首席MC身份,多达24人的卡司阵容,再加上嘉宾张杰,没有暴力,没有政治讽刺的中国版《周六夜现场》,还是让人看到节目试图在每一个“梗”中去映射中国社会、年轻人生活以及大众审美的痛点,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中西合璧找共鸣,《周六夜现场》值得点赞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喜剧模式《SNL》的中国版,《周六夜现场》或许最为重要的不是在于创意,而是如何让喜剧在中国大地上更好的生活化与接地气。而这一点,从《周六夜现场》的首期节目来说,已然可以看见节目组的企图心。

开场时,陈赫与岳云鹏的首次“CP”组合亮相,至于两个人到底默不默契?观众说了算。随后在嘉宾张杰出场之后,节目便进入正轨:

无论是《耳机销售员》所隐喻的中国职场生存状况,还是《你为什么不点小龙虾》表达出来的中国宵夜美食文化,以及《这!就是高考》里谈论到的80岁不老梦想,外加“扎心金曲榜”中折射出来的90后佛系养生的问题、办卡问题以及中国式家长的爱,可以说首期节目《周六夜现场》就架构出了一幅整体的蓝图:

在节目内容的设计上,会包含工作、爱情、友情、亲情、家庭等容易引起中国观众共鸣的问题,会用一种喜剧“戏谑”的方式抛出中国人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并用“欢笑”来“稀释”它。或许,这就是中国版《周六夜现场》立足中国文化环境所做出的本土化实践。

但是,这样的本土化是富有风险的,从首期节目过后网友们对节目的评价来说,就有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有人说中国版与美版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梗也不好笑,很尴尬;但是也有更加客观冷静的粉丝看到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周六夜现场》的勇气与未来的潜力。

在此,笔者认为一味的否认中国版《周六夜现场》,一味的觉得美版、韩版好的,某种程度上也缺少了一定的环境感知能力,毕竟如果说喜剧来源于生活,那么喜剧就理应有着浓烈的“社会性”,这样的话,国情不同,制作出来的喜剧当然会不一样。

例如美版强调的性与政治,韩版的“恶搞”,显然这些是与中国国情不符的。因此,中国版《周六夜现场》需要的其实是get到原版的节目模式的精髓,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它们的“梗”。

那么,从学习原版的精髓的角度出发,客观来说也会发现中国版的《周六夜现场》确实也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如果说现有的节目模式,有一个很大的中国本土化的逻辑框架——譬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会隐喻某一些社会问题,进而试图引起用户的共鸣,这个大框架是成立的,甚至是很具中国特色的。

但是,在大框架之下,到底什么才是能够引发观众开怀大笑的“点”?或许,真正的“笑点”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首期节目而言,陈赫、岳云鹏的“尬聊”还是让人颇感遗憾,那么,到底要如何设计包袱才能有真正的喜剧效果?

了解原版笑点,才是能让人“大笑”的关键

既然引进了美版《SNL》,那么中国版《周六夜现场》还是应该学习原版的“编剧”,懂得如何铺陈各种包袱才是王道。

其实就卡司阵容而言,《周六夜现场》已经是“高手如云”,大概是原《今夜百乐门》卡司+原《冒犯家族》卡司+部分新人卡司(比如万合天宜旗下的林千鹿)。而编剧阵容则是以上部分卡司+笑果文化公司旗下脱口秀艺人,并且像程璐、梁海源、张博洋、穷小疯等都是东方卫视的《今晚80后脱口秀》《今夜百乐门》的资深编剧。

所以总体而言,这个阵容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他们到底要如何磨合的问题。

如果要对美版的《SNL》的“笑点”进行总结,可以从几大部分来说:

首先是MC和嘉宾的“自黑”。乔布斯曾说:“与其被节目拿去做素材黑,不如自己主动自黑。”在这样的宗旨下,例如Lady Gaga就曾在《SNL》第39季第6期节目中把自己黑出了风格,基本把媒体对她的质疑和批评回应了一个遍,这种自黑是犀利的,是有力道的。

虽然在《周六夜现场》张杰也对自己频繁上《快乐大本营》做了回应,但显然程度还远达不到“自黑”,由此也无法给人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对于政治人物“开玩笑”、对于种族问题的回应、对于“口音”的歧视等等,显然这些无法实现中国本土化的运作,但是中国版《周六夜现场》可以做的是学习这些“戏谑”的方式。

例如在首期节目的“扎心金曲榜”环节,《熬夜还要养生》直击生活的痛点,“喝啤酒记得泡枸杞,熬夜蹦迪记得带上护膝”或许还是能够引得大家的会心一笑,但是在其它环节,诸如“开夜车”显然还是容易触碰到各种政治红线,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还不如完全拿掉更合适。

第三个重要的因素其实是“恶搞”,无论是恶搞广告、影视剧作品,还是模仿名人等等,由于演员的功力,编剧的功力,他们对时事正确的把握,还有美国文化中非常开放的心态等等,这都是《SNL》能够“常青”的原因。

所以,就这些元素而言,《SNL》要很好的实现中国本土化,确实很难,毕竟文化差异太大。

“带着镣铐跳舞”,中国喜剧综艺需要勇者

虽然《SNL》有着鲜明的美国特色,它的中国化也颇有难度,但是中国的喜剧综艺想要发展,就必然需要借鉴与学习国外的经验,就必然有人要敢于站出来去做这些事情,显然《周六夜现场》就是这样的存在。

回首过去两年,其实中国的喜剧综艺也曾让人看到过希望,例如《欢乐喜剧人》《吐槽大会》《今夜百乐门》等等的出现,都似乎达到了“解一忧博一笑”的效果。只是后来节目太多雷同、包袱太过老套、表演嘉宾过度刷脸等问题,也让观众开始感慨,“喜剧太多,笑脸不够用了 ”。

而中国喜剧综艺的“尴尬”,归根结底或许都是“人才生态断层”的问题。就以《周六夜现场》而言,MC阵容说实话并没有能够达到独当一面的水平,缺少极具喜剧台风的MC是众多喜剧综艺的症结之一。

更重要的是编剧人才的断层。《周六夜现场》已经集聚了目前国内众多资深编剧,可最终呈现出来的“笑果”仍然差强人意,是时代没有给编剧提供一个能够潜心创作的舞台?这是幕后的难题,而在台前,喜剧演员也存在着断层。

如果以往靠春节晚会还能捧出几个喜剧演员,那么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喜剧演员似乎都可以存在于“抖音”中,存在互联网上,可真正走上台的演员呢?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活跃的一线喜剧大咖,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所以,在这样一种生态链状态下,《周六夜现场》的出现,还是勇气可嘉。或许它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准备好了,而是他们觉得到点了,该上场了。只不过,也许赚钱并不难,难的是让观众真正开怀大笑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版《周六夜现场》开播,“上台”不是因为准备好而是到点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fi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