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高三年级物理组的华老师,非常荣幸能有机会跟大家来交流一下《老子》。我是一名理科老师,同学们都知道理科讲求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敢于怀疑,追求真理。我作为物理老师来为大家解读老子,希望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与收获。
我们知道《老子》一书分“道经”与“德经”上下两篇,一共38章,共5000余字。虽然字数不多,但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我们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边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只能针对我们同学感兴趣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个初步的交流探讨,希望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问题一:老子是谁?
关于老子,民间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典故。据说,老子晚年见周朝王室衰落,于是离开洛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那天,天空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蔚为壮观。关令尹喜敬佩老子,拜老子为师,并请老子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上都刻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那么,老子到底是谁?事实上,这个问题在现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大争议,老子的身世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界的未解之谜。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如下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民间传说,老子母亲怀孕81年才在李树下生下老子,于是便指树为姓,因为他的耳朵又长又厚(现在我们常说大耳朵有福气就源自于老子),所以取名为“耳”,又因为老子一出生便满头白发像个老头,故又称为“老子”。
老子的官职是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掌管着当时极为珍贵的史料典籍。
我们一般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人,老子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人,他比孔子年长20多岁,所以《史记》上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孔子拜访完老子后对老子非常敬佩,回去跟他的学生说老子像一条龙。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后来,在道教中他还被尊为“道教始祖”,奉为“太上老君”。
问题二: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老子一书共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是《道经》,共37章;下篇是《德经》,共44章。在这本书中,“道”一共出现了70多次,“德”一共出现了40次,要理解老子的思想,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据与总根源。德,是道在万事万物中的具体显现,是万事万物的内在本性,也是顺应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去做事。道是本体,德是应用。道是德的内在本质,德是道的外在表现。道是抽象的,德是具体的。道是无形的,德是有形的。
道,可以分为天道与人道,天道就是宇宙自然中的根本规律,人道就是人类社会中的根本规律。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理解一下。
比如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自然界中一条根本规律,我们就可以说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道”。而我们人类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发明人造卫星与宇宙飞船,这就可以说成是“德”。
又比如说,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也是自然界中一条根本规律,这也是“道”。我们人类应用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来发电点亮灯泡或者产生热量,这就是“德”。
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举的是天道,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人道。
比如说,我们经常讲“因果报应”理论。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你向外付出什么,往往你最后也会收获什么,这就是“道”。我们应用“因果报应”这个“道”,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来教育我们的后代,这就是德。
又比如说,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几个字被镌刻在联合国的一个柱子上,作为全世界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这就是“道”。而我们应用这条法则来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增进社会的和谐幸福,这就是“德”。
问题三: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老子第25章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人要取法地,地要取法天,天要取法道,而道只需要取法自己的样子。这一句话揭示了《老子》这一本书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
那么,什么是道法自然呢?这里一般会有一种误解,很多人会把这里的“自然”理解为“自然界”。这种理解其实是不确切的,因为在老子所处的时代,“自然”这两个字还没有现代汉语中“自然界”的这个意思。用自然来表示自然界,其实是近代以来才增加的意思,因为自然界这个词事实上是由英文nature翻译过来的。
因此,“道法自然”中的“自然”,要理解成“自然而然,自己如此”,要理解成“事物本来的样子”。那么,我们讲“道法自然”,其实也就是要按照“道”所规定的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行动。
当然,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是可以发展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是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要按照事物遵循的客观规律去积极行动;另一种是消极懒惰的价值取向,也就是顺其自然不求进取,这就为“懒汉哲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比如,同学们在学校里面学习,按照上面的第一种理解,那应该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去学习,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去提升自己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可能会从老子的“道法自然”中为自己找到懒惰懈怠的借口。
其实,只要我们正确的理解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它对于指导我们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比如教育小孩,又比如谈恋爱或处理其他人际关系,都可以用到老子的这个智慧。总之,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不强求、不做作、不过分!
问题四:“无为”真的能“治”吗?“无为”可以等于“无不为”吗?
《老子》第3章有: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37章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2章有: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一书中还有多处提到“无为”,清静无为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那么,“无为”真的能“治”吗?“无为”可以等于“无不为”吗?
我自己曾经做过4年的班主任,这段经历让我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产生了怀疑。我发现只要我一天不在,班上可能就会出现小问题。如果我一个星期不在,班上基本上就乱成了一锅粥。
我们物理学中有一个“熵增原理”,熵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的,熵增原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系统,如果没有外界的作用或干涉,这个系统的熵(也就是混乱程度)是一定会逐渐增加的!这个原理可以解释:一个班级在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为什么会逐渐走向混乱?
后来,我听了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的一个讲座,他在分享他的班主任经验时说,他常年在外面出差或做讲座,但是他的班级却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这难道不就是实现了“无为而治”吗?这又要怎么解释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思苦想,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发现如果要做到“无为而治”,事实上需要有三个前提。第一,在实现无为以前,需要大量有为,在一个班级实现自治以前,需要班主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建立系统与形成流程。第二,班主任虽然可以无为,但是班委以及班上的每一个同学必须各司其职,大量有为。第三,班主任虽然可以在一些低层次的问题上“无为”,但是也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有为”,从而持续的去引领班级,影响班级。
因此,魏书生老师所谓的无为而治,事实上只是表像,在其背后其实是有大量的付出的。
至于“无为”,能不能等于“无不为”呢?我们可以回到老子当时提出这个思想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老子所说的这句话的意思。老子身处春秋末期,各路诸侯割据混战,百姓民不聊生。因此,老子呼吁统治者不要胡作非为,让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正常生活。老子提出的思想是针对他那个时代的具体问题的,在当时来讲是非常有智慧的。但是,一旦把这句话进行推广,就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老子的意思其实是让统治者不要做坏事,这样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但是从逻辑上来讲,无为既包括不做坏事,也包括不做好事。统治者如果只是不做坏事,很显然是不够的,统治者还必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积极有为多做好事。因此,无为也就肯定不等于无不为了。
问题五:“柔弱”真的能战胜“刚强”吗?
《老子》第36章有: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43章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76章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老子》第78章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第36章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整本《老子》中大量出现,这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据说老子有一位老师叫商容,在临死前老子去看望他,他张开嘴给老子看了看。他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当然还在。他又问到: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早就没有了。商容又问老子: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老子说:舌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是柔软的牙齿,之所以没有了,是因为它是刚硬的。商容说:好啊,就是这样的。
于是,在商容的启发下,老子悟出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但是柔弱真的能战胜刚强吗?牙齿之所以比舌头先掉,其真实的原因是牙齿长年累月要嚼最坚硬的东西,而舌头却不用去面对这些坚硬的东西。
当然,我们还是要回到老子的时代与背景中去理解老子所说的话。老子这本书,其实更多的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的,他其实是想提醒这些强大的统治者其实柔弱也可以战胜刚强。因此,作为统治者要学会示弱,要保持谦虚谨慎。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统治。书中还有“不敢为天下先”、“知其雄,守其雌”、“后其身身先,外其身身存”等,这些话其实都是对统治者说的,都是为了提醒统治者要戒骄戒躁,保存实力,否则就容易迎来失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他知道事物发展到巅峰就会走向衰落,因此,他总是主张统治者要学会示弱,尽量保持更长的巅峰状态,延迟从巅峰走向衰落的进程。老子所说的“弱者道之用”,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种统治阶级的阴谋。
问题六:“绝学”真的可以做到“无忧”吗?
《老子》第20章有:绝学无忧。
《老子》第48章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老子》第64章有: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老子》第18章有: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19章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讲“绝学无忧”,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抛弃学习与学问,就没有忧虑。但是,“绝学”真的能做到“无忧”吗?我们又应该怎么样来理解老子的这个观点呢?
我们知道老子本人是周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学问与智慧的人,所以老子应该不会简单的否定学习的功用。事实上,我们一定要注意,老子这本书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圣人与侯王。老子是站在更高的地方来看学习与知识,他看到了学习与知识本身的问题,于是对圣人侯王提出自己的规劝与提醒。但对于身处现代的普通人,尤其是还处于求学阶段的同学们,老子的这句话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误会,甚至会给很多年轻人造成误导。
老子之后,庄子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在《庄子·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要失败的。
如此看来,老子与庄子对于学习的观点的确有点消极。我们再对比孔子看看。《论语》中开篇就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面又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看来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就要积极得多。
老子的智慧在于他看到了学习与知识本身的局限性,但老子的问题在于他会误导年轻人简单的否定学习与知识,从而把年轻人引入“弃智主义”的歧途!也许,老子“绝学无忧”的思想就是现代“读书无用论”形成的思想根源!
结尾:我们到底要怎样来读《老子》?
《老子》这一本书,是中国文化中极具争议的一本书。有人说,这本书中有大智慧,也有人说这本书中有大阴谋,还有人说老子的思想是药,老子的思想有毒。那么,我们到底要怎样来读《老子》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尽量还原老子的原意,恢复真实的老子。我们不要误读老子,也不用美化老子。我们需要保持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用科学的眼光来解读老子,是者是之,非者非之。
比如,老子这一本书,最主要的针对对象是当时的圣人与侯王,最主要是写给春秋时期的统治阶级看的,他是为了回应与解决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面对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写作的。我们也可以说,老子思想是成为强者以后需要具备的哲学思想,但老子没有为弱者提供怎么样成为强者的哲学思想。老子这一本书,是写给强者的人生指南,而不是写给弱者成功宝典。
第二, 老子的思想是有智慧的,但老子的主要的价值取向是消极的。老子思想的智慧在于,他看到了现实世界的另外一个极端。比如,他看到了统治阶级的多欲与乱为,他看到了仁义道德的虚伪,他看到了知识的局限,他看到了整个人类文明的问题。但是,老子的问题在于他看到了一个极端,但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发现了文明发展中的问题,于是就走到了否定文明、抛弃文明的极端。
一般人学习老子,至少在你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以前,一定要警惕老子的价值观总体上是偏于消极的,否则,很容易会被引入歧途!
第三,要以我为主,敢于怀疑,敢于创造。作为21世纪的我们,要学会破除对圣人的迷信,破除对经典的迷信。我们为什么要读老子?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们读老子,读经典,首先应该是为了寻求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与人生问题的答案,不管老子也好,经典也好,是为我们现代人解决现实的问题服务的,也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和“以我为主”!我们不能跪着读老子读经典,而是要站起身子端正心态去读老子读经典。
同时,我们要敢于怀疑,敢于创造。老子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也必定有其历史的局限。任何经典也都是时代的产物,也必定会有其历史的局限。我们要敢于怀疑经典中的问题,我们要勇于吸纳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要善于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怀疑批判才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创造新知才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