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社会包罗万象,人人生而不同,有人锦衣玉食仍不满足,有人缺衣少食乃是常态。但不管身在何方、生于处,知感恩、尽孝道都是立身之本,中国自古推崇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尽孝的心,那无论达到多高的层次、赚取多大的财富,也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小王(化名)出生于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母亲在分娩时大出血,家里花干了所有积蓄才勉强保住一条命,但由于后期药物及营养跟不上,落下一身的病。也正因为如此,小王成为了村里为数不多的独生子。父亲为了挣钱一年才回一次家,母亲虽然身体很虚荣,但为了维持家中生计,还是强忍着扛起了种植庄稼、打理家务的重担。
小王虽然从小缺衣少吃,但却长了一副好身体,他想帮父母承担更多的责任,但父母在这件事上的观点出奇的一致: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他自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很是刻苦,成绩也一致很好。但为了支付自己越来越高的开销,家里的母亲更忙了,有时为了给别人打个零工,饭都顾不上吃;父亲回来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有时两年甚至三年才能回来一次,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归。
小王数次要求辍学打工挣钱,为家里减轻负担,但都被父母严厉拒绝,有几次甚至发生了争吵。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高中,小王懂得的道理越多,内心的愧疚感就越强。高中三年,他除了发疯似的学习,就是拼命的勤工俭学,虽然还不足以抵消自己的全部开支,但至少能够减轻家里面的负担。
今年,终于迎来了高考,一个给贫苦人提供鲤鱼跃龙门机会的考试。小王考试很顺利,发挥了自己的正常水平。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收到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收到通知书后,父亲特意从遥远的南方回来。看着父母凑在一起翻来覆去看通知书,还不停的念叨我娃终于出息了,小王如释重负。
接下来的几天,父母分头向亲戚报喜,当然小王也明白,报喜的同时还要顺带向亲戚借钱凑学费。直到有一天,天色很晚但父母还没有回来,小王不放行就沿路找了出去。在村头听到了父母的交谈声,期间还夹杂着母亲的哭泣声和父亲的叹息声。小王没有上前打扰父母,而是默默的退了回去。这一晚,他辗转反侧,没有入睡。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小王看着自己的父母,50岁不到的父亲已经明显有点佝偻了,常年的体力劳动随时都可能压垮这个坚强的男人。母亲已经满脸皱纹,头发也已经花白,生产留下的疾病加上常年的劳动,让她看上去如同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再也抑制自己的情感,他喊了一声爸妈,普通跪到了地上,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当着父母的面撕碎了通知书。小王哭着向父母说:“我已经长大,凭借这么多年学到的知识也能谋取一个好出路。这些年辛苦你们了,接下来的日子就交给我吧。”看着父母痛苦的表情,小王继续说:“家里已经这样了,就算你们逼着我去读这个大学,我也不能安心学习,如果你们为了供我上学有个三长两短,我还怎么活下去。”
看着小王决绝的眼神,小王的父母满脸痛苦,事实上,他们这几天连一半的学费都没有凑齐。但想到自己的儿子即将与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擦肩而过,他们说不出的难受。
多天以后,在小王收拾东西准备外出找工作的时候,村支书带着几个人来到了小王的家里面,除了递给他一个装满现金的信封外,还带来了一个消息:有人愿意资助小王读完大学。原来村支书将小王的情况向上级反映后,政府号召当地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小王就是第一批中的一员。
结束语:每个人的成长都充满艰辛,只不过有些人生来就有很多帮手,有些人只能一个人去面对。但无论生活多么窘迫,都要坚守最基本的真善美。毫无疑问,故事中主人翁的父母是伟大的、无私的,他们竭尽全力想要让自己的儿子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但如果小王真的抛弃父母去上大学,那他以后即便成功的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又能如何,得到了财富,但丧失了灵魂,失去了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