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薛老师的《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又认真备了古诗三首中的《马诗》和《石灰吟》,今天用了两节课完成了两首古诗的教学,结果感觉很不满意。
回顾我的教学思路,看图导入——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古诗背诵。其中明诗意环节包含各种不同层次的读,如自由朗读、指名读、师节奏范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悟诗情环节里包含想象画面理解人物品格,结合诗人背景资料理解体会诗人情感。
就拿《马诗》来说,通过前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总结出了该诗运用托物言志写法,通过咏叹马的命运,抒发诗人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最后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当堂达到背诵。按说教学目标也已经达成,但总觉得课上得不够理想。原因在哪呢?
一、课始的由马引发的古诗积累,学生思维库知识储备僵硬,不能自己张口说出含“马”的诗句,需要老师说出上句,他们才勉强对出下句。比如我说“葡萄美酒夜光杯”,他们才能稀稀拉拉接出“欲饮琵琶马上催”,我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他们才能接出“不教胡马度阴山”。古诗积累这一块,本学期开始,我便根据别处一老师提供的小学阶段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背诵材料,让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每天早读前五分钟背诵两首,目前该三年级,也许再过一月基本可以过完一遍,届时不说默写,背诵的记忆激活,应该能够接上几句。
二、课中学生不够活跃,师生对话交流融洽度不够。薛老师的课灵活,灵动,开放,师生在看似随意的聊天对话中表完成了语言的表达交流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我的课堂也许是问题指向单一,也许是学生未预习,认知面打不开,当我问“沙子是黄色的,诗人为什么把它比喻成雪?你怎么理解?”当时有两名同学回答出来,一说“月光照在沙地上,看起来如雪般明亮”,我补充这是视觉上;另一学生在我的启发下直接说“触觉上雪是冰冷的,说明作者处在边塞,环境清冷”,这两个学生的回答其实很不错了,但只有两人举手参与,且是我引导鼓励下的,总觉得冷清。
三、指导朗读不到位。对于朗读的指导上,可能是自己水平的问题,总觉得我们大部分学生仅限于读准音,读对节奏,读懂诗意,总是不能读出声调情感的变化之美。对于这两首诗,在理解后我也有个朗读升级指导环节,前两句应该怎么读,后两句怎么读,自己试读,齐读,但总觉得没把诗的韵味读出来。
…… ……
小细节更不用说,凡此种种,对比薛老师的课堂实录,总是觉得有天壤之别,自惭形秽。除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达不到,和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差别也有关,还有我们的课堂指向考试,所以不同也罢。另外,名师的课堂带给学生的学习场域不同,学生精神紧张度新鲜度不同,参与度也便不同。但,板块教学的理念方法还是值得学习改变的,纵使缓慢,也胜过于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