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

作者: a仲夏之吻 | 来源:发表于2017-12-20 09:16 被阅读0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忝入山门已四月余,自知才疏德薄须精进,遂多读不遗余力,笃学而知不足,勤思以能自反。

    学然后知不足

          读书沉淀  思义而明

    学然后知不足

          初入山门,一场读书汇报使我隐隐不安,汇报者关于读书对教育教学智慧生成的认知,关于读书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思考,关于学养之于教学境界形成的体悟,关于文本解读对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探寻……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将一本本厚重的文字内化为自己扎实的功底;让我意识到以读书扩大视野,进而改变自己职业状态的必要性;让我理解了老师所说的“不要先考虑怎样做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先考虑怎样做一名成功的语文学习者”这句话的深意。

    学然后知不足

          静思之,方知笃行之。写读《在形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徜徉》:从语文教育观的形成,到“技、术、道”教学境界的提升;从练好外功、内功,到被大讨论忽视的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声扬;从“宏观、微观、比较”阅读三部曲的课堂实践,到师生相与读书属文……老师的职业操守与职业智慧无不给予我众多新的认知与启示,无不引发我对自身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研读《名作细读》: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错位之于审美价值的高低,想象、虚拟、假定之于诗歌解读质量的优劣,艺术形象与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之于矛盾的显隐,个性立体的文本解读之于永恒文学形象的雅俗……焕发了我对文本解读全新的体系构建意识:文学欣赏不能用一个尺度,特别不能仅从读者熟悉的尺度去评判作家的创造,要进入作品深层加以分析,要从天衣无缝的作品中找出差异,揭示出矛盾,提出问题。品读《唐宋诗词史》:重新梳理与审视这段伟大的文学乐章的品格与精神,其条理清晰的独辟蹊径,其在审美、体验、感悟中洋溢出的灵性与风韵,皆使我对古代诗词教学有了颇多新的解读与突破,并积极实践于高三诗词鉴赏的复习中,从而更好地尝试和学生一起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精读《追思集》:张翼健先生在教学思想上的不附和、不逢迎,先生倡导并力行语文教育民族化道路的颠簸求索,先生不强求、不压制地扶持后学不遗余力的爱众亲仁……让我深深感染于儒家的仁义进取之刚性风骨,深深浸润于道家的虚静淡泊之古道柔肠。其抱诚守真之沉潜刚克,其善言嘉行之柔情侠骨,令晚辈不胜敬之,学之,承之。再读《红楼梦》《诗经》《论语》……用书本丰盈自己,用文字润泽内心,在读中沉淀、感悟、认知、反馈,在读中探索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和审美功能,在读中叩问自身教育教学的主体建构,在读中走向教育视野的扩大和教学思维的转换。

    学然后知不足

          琢玉知道  相观而善

          得益于工作室活动给予的每一个学习机会,我参加了首届“青蓝杯”吉林省高中语文教学论坛活动和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观摩了关于古诗文教学的若干展示课、参赛课和示范课,我不禁反观自身的古诗文课堂,方意识到随着教材中古诗文分量的加重,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已然成为我目前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学然后知不足

          古诗词是一个生命体,美是他的血液,吟诵是他的呼吸。只有二者兼具,生命才是鲜活的。这些古诗文课堂均较为注重诵读和审美,于读中发现美,于读中感受美,于读中体验美。思之于自己将教师范读,甚至将学生朗读拒之于语文课堂的门外已久矣,意识到自己已经严重忽略了一个事实:朗读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为此,我购买并阅读了《朗读学》和《做一名会朗读的语文教师》两本书,认真学习了朗读的基本知识:从吐字发音到声调分类,从音变练习到呼吸掌控,从节奏把握到轻重音表达,不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以期使自己有能力在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更有效的评价和指导的同时,更能够以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涵咏文本内容,理解作品内涵,提高审美情趣。

          古诗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更兼具审美任务。在“圣陶杯”的古诗文教学论坛上,董一菲老师和褚树荣老师不约而同地谈及古诗文教学的审美任务。董老师倡导诗意的语文,她提出古诗文阅读不能仅停留在“懂了”,要能读出美,并探索美的缘由。褚老师也指出语言是基础,审美是高端;学生只有感受到美,才有传承文化的决心。我想,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不失为给予学生的一个最佳的学诗的理由。工作室第四期学员石柳老师教授的《登高》一课,继拜读张玉新老师的《在形下之作和形上之思间徜徉》之后,又一次让我实践性地体悟出,老师独创的诗歌鉴赏九字诀------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不失为在解读诗歌过程中进行审美体验的佳径。且以花喻之,首先,通过初读进行浅呼吸,像嗅花香一样,了解这是什么花,以及花的外观有怎样的特点;然后通过赏读进行自由呼吸,花香萦绕周身,逐渐探知此花不同于他花的个性美及美之所由;最后通过品读进行深呼吸,花香沁入心脾,探索种植的方法,即可与花为伴。譬如《蜀道难》中的三个“蜀道之难”,了解高险的自然条件难在极端,是为懂事儿;解读出难之悠远悲壮、悲凄雄浑,感受到美与丑、高与低的情绪张力,是为知趣儿;能够站在庄严瑰丽的艺术美之上领略诗歌的生命,是为品味儿。这样的体悟过程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单就古诗词教学而言,使学生对其产生热烈的感情和对美的辨别力应为最基本的要求。于是,我又购得并在读《珠吟玉韵——诗词曲比较审美》《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等书籍,以期能够将古诗词的文本分析更开放地置于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中,从而更有效地与学生一道以吟诵和审美走进古诗文的生命。

    学然后知不足

          赡才启智  博闻而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取经赡才,博闻启智更是教师自我认知体系构建的关键。入室以来,屡获机遇,参加培训。

    学然后知不足

          在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省培活动中,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张玉新老师的《语文教师偏态教学行为研究》,以具体教学情境为例,给予了处于固化教学模式中的以偏态为常态的教师们一棒之喝,且使我意识到必须重新认知自我教学行为,重新建构教育教学新境界;王鹏伟老师的《古代语文教育述要及启示》,从读写训练、诗书教化、文化映射等维度,在记诵积累、多闻存疑、熟读精思中,诠释了古代语文教育的内涵与魅力,给予了我叩问和警醒;李煜辉老师的《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从审美能力的培养到教育相遇的成全,从学习资源的专题统领到学生评价的分类阐释,引发我慎思自身的教学中的思维转换和恒动创造的缺乏;余党绪老师的《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在批判性思维的建构、思维性阅读下的文本细读、分析性写作中的说理论证等方面,进行了纵深解读,使我对“语文理性化”观念、现代化教育原理及生命中的主体尊重等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

    学然后知不足

          在“张玉新导师工作室”落户北师大长春附属学校的活动中,有幸观摩了老师的现场授课,并恭听了老师以自己的课堂实践为案例进行的语文教学思考与分享。给予我深深警醒的有两点。一是老师指出:学情永远是教学的前提。老师到全国各地授课,一定会于课前做学情调查,并根据学生现实的学习进度和先拥知识找到课堂教学的起点,然后展开课堂教学。这又一次使我深刻意识到,依靠课堂预设,拉着学生紧跟自己走的语文教师是不够格的。我们的课堂要求真务实,只有了解学情,才能给予我们的课堂以准确的起点,进而走向终点。二是,老师教授《背影》前,通过抄写了四遍课文进行原汁原味地备课。老师还讲到自己当年备课时如何针对教材进行抄写、阅读、分析、批注,让我对教材的解读有了新的认知——教师须努力提升教材的价值。老师还指出:现在语文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本分析没有个性,而这个性就是怎样做到学生、文本和教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也使我想到了老师在《张玉新讲语文》中说的这样一段话:“以对教材的处理为例,虽然可以从大量的教参书入手,但更好的途径是从教材本身入手,亲自嚼这块馍……抛开教参,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用自己的感悟从事常规教学活动,能把教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般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常规教学的高层次。”我想,像这样将简单的教材分析转化为彻底的个性解剖,让平凡的常规备课成为经典的研究积累,才是教师与教材之间真正的相处之道吧!

    学然后知不足

          反省引人自悟,差距催人提升。而今的课堂教学,我不断地在反省中尝试,在尝试中自悟,用发展的眼光,努力匡正自己的偏态教学行为,以期让平凡的课堂逐渐走向经典的研究积累,向常规教学的高层次攀登;而今的文本解读,我努力地尝试打开多维视角,溶解思维固化,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文本解读实践中,以期让文本如同己出,挖掘文学作品更大的价值;而今的教学方法探寻,我坚定地以“敢想、善悟、勤实践”的姿态,努力扩大视野,转换思维,以期有能力携手学生共同完成与客观世界,与同伴,与自我的相遇相知。每每聆听智训,既怀忐忑,更生慕意。一次次培训学习就是一场场修炼历劫,让我更加笃定,欲求飞升,必要立志读书以长能耐,勤学修炼以立规矩。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的李三瘦,很想以全部的力量去抓住流逝的时间。心待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时,好男儿发奋读书籍;只不要,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然后知不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iw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