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寻人不遇》读后感
——一位美国老人的中国情结
第三周:《寻人不遇》读后感——一位美国老人的中国情结不知道这个年近七十的美国老人走在大街上,会不会被认为是微服私访的圣诞老人。他有着和圣诞老人一样微微发红的脸,一丛浓密雪白的络腮胡。他的肩上也有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特别的礼物:两瓶美国最好的威士忌,三个中国人祭祖用的酒杯。当然,他没有雪橇车,脚踩一双9.99美元的帆布鞋,开始了为期30天的寻找中国诗人之旅。他就是《寻人不遇》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比尔·波特。
第三周:《寻人不遇》读后感——一位美国老人的中国情结你或许已经看过他的书。2006年,他那本寻找终南山隐士的《空谷幽兰》出版。之后,在中国文化界掀起了一阵寻找隐士以及入山当隐士之风。那次旅行,发生在遥远的1989年。此后,比尔·波特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91年,黄河之旅,从入海口一直到它的源头;1992年,古代丝绸之路以及彩云之南的旅行;2006年,禅的行囊,他追溯了禅宗历代祖师的游历和经历……比尔·波特的一次次文化之旅,都已翻译成中文出版。其中,还包括一本《心经解读》。
第三周:《寻人不遇》读后感——一位美国老人的中国情结2012年,69岁的比尔波特踏上了他的寻人之路,他从北京出发,第一站去孔子的故乡曲阜,到济南—李清照的故乡,往西安(白居易),过成都(杜甫),经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继续向南到绍兴(陆游),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当我看到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曾经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却不自知的时候,当我看到一个国外的古稀老人以他的方式向每一个诗人致敬的时候,当我读到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的时候,当我发现有那么多诗人的遗迹早已被掩埋在时间的洪流里不复存在的时候,作为和那些诗人们血脉相连的国人,其实我是愧疚的。
第三周:《寻人不遇》读后感——一位美国老人的中国情结寻访41位中国古代诗人,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旅行。比尔·波特似乎对每一位诗人的生平都了然于胸,出发前,他做了大量功课。第一站曲阜,他没有参观拥挤的孔庙,而是去孔子的出生地尼山看了看,找一找孔子读书、讲学的旧地。他去了洙泗书院,因为相传那里正是孔子删改《诗经》的地方。“这个地方对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曲阜,他还专程去找李白和杜甫举杯夜话的石门山,一边观景,一边想象这两个伟大的诗人如何见面。“在这些地方,你会感受到你是真正在和古人对话。”
第三周:《寻人不遇》读后感——一位美国老人的中国情结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很难得有这样一位美国老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此执着,对诗歌如此热爱。而且为了表达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漂洋过海来一游,真实感受诗人们诗歌和他们的故事。作者一句话非常好:用最柔软的方式滋养你的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