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升旗仪式时,看到孩子们队列整齐、表情庄严,可老师们却没有队列,东站一个西站一个,有的还在学生队列后面聊天。我没有当场批评,而是拍了几张照片——有精神抖擞的孩子,有随意散漫的老师。
第二天下午有例行的教工大会。我将前一天拍的照片打到投影仪上。第一张照片就把老师们震撼了,穿着校服的孩子们,齐如刀割,昂首挺胸,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再打出第二张照片,老师们哄然大笑——三三两两正随意站着聊天的老师们,与第一张照片中孩子们的队列反差实在太大。第三张照片更具有意味——前面的同学们巍然屹立,宛如雕塑,后面的老师们则在聊天说笑,仿佛是农贸市场老友重逢。一张张的照片次第展示出来,慢慢的,老师们不笑了。
我说:“老师们想想,难道参加升旗仪式可耻吗?如果不可耻,为什么我们不认真参加呢?如果可耻,为什么我们要让学生做可耻的事情呢?我们给学生进行过多少爱国主义教育啊!说过多少升旗仪式的意义啊!也告诫过学生要认真对待升旗仪式,要站端正,不要说话,要庄严肃穆,等等。可这些跟学生说的话,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什么叫教育的良知?让学生做到的,教师也得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就毫无良知可言!”
会场一片安静,也许老师们都在思考我的话。
我决定“独裁”一次,宣布:“从下周升旗仪式开始,除了班主任站在所在班级队列旁边之外,所有老师组成一个方队,站在全校学生的最中间,让我们成为学生的示范!”
果然,从那以后,每次升旗仪式前,老师们都自觉面对升旗台站在操场最中间,两旁是全校学生。每次体育老师整队时,首先对老师们发出口令:“全体老师注意了,稍息,立正!向前看齐!”老师们都认真地听从口令,调整对列。然后,体育老师再对全校学生喊到:“全体学生都有啊,立正,稍息,立正!两边的同学,向左向右转——向老师们看齐!”全校学生齐刷刷转过身,面向老师,对比老师队列,调整队形。
“向老师们看齐!”气势磅礴而又意味深长的一语双关。
于是,每次升旗仪式,我们老师的队列和孩子们的一样整齐壮观。
但我又发现,仰望国旗升起唱国歌时,有老师没出声。我又“多嘴”了:“既然要求学生们唱国歌,我们有的老师为什么不唱呢?希望每一位老师也能面对国旗把国歌唱出来!”于是,当国歌奏响时,老师们的声音交织着孩子们的声音一起在操场上空回荡:“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真正的德育,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完全不用刻意“提升”,也不用专门“创新”,更不用一天一个花样的“有无我有,人有我新”。德育,不是为了通过上级验收而彰显所谓“特色”,不是为了扩大学校影响而“打造”的所谓“品牌”,而是为了“人”——教师和学生——本身。把德育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是努力让师生都共同生活在一种充满道德意义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彼此学习,情不自禁地互相感染。像青草一样朴素,像小花一样美好,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所谓“润物无声”,所谓“潜滋暗长”……都在其中了。
——选自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