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老师的《芋头开花》,讲了一对急脾气一个慢脾气的父子。父亲急到第一天请老师帮孩子补补课,第二天就来问成绩;孩子慢到考试总也做不完卷子,还一遍又一遍地在擦皮上画画。
做不完的卷子拿回家,那分数肯定招来一顿痛打,因为父亲急得舌头也不好使了,只能用拳头棍棒了;而孩子呢?挨打时从来不认错只是不停的哭,能哭个半天。最终还是父亲来劝他“不要滴麻油啦!”
这个孩子让“我”和其他老师特别头疼。尤其是他父亲离开家外出打工之后,这孩子家务农活叠加起来很辛苦,下午第一节课总要打瞌睡的。因为中午他给家里芋头浇水太累了,人静下来瞌睡也就来了。
他坐在前排,打起瞌睡对课堂氛围影响比较大,所以来上课的老师们形成了共识:把他调到后排去坐。
小先生为这事找他谈话,问他愿意吗?他“啊!”了一声,仅此而已。印证了曾经企图“治疗”他的“慢症”的所有老师的结论无比正确,这些老师中包括校长。
可是没想到,当“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某一天下午第一节课上决心忽略他的存在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人家不理你没睡觉,还“头昂的高高的,一双眼睛晶亮晶亮,眼神还不停的追着我。”
更有意思的:“下了课他还找到我,叫我生先生芋头开花了。我以为他在唱什么歌呢,他又说了一遍,我将信将疑。我是听说过芋头开花的事,但没有亲眼见过,后来他急了说先生。芋头真的开花了,骗你我是小狗。”
于是,这位乡村学校的小先生跟着他去,芋头地——在他浇灌的芋头中,真的有一株开花了……
“我回过头来看了我的学生,他真的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个孩子就这么长大了。”
融合、成长和契机,是我读后感的三个关键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