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韵味浓
一一兼评刘晓鸣文学作品
最初是一种爱好,渐渐养成了习惯,然后成为一种担当,一份责任。刘晓鸣对国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含英咀华,体验到了无穷的韵味。他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着养分,诲人不倦地向人们解惑授道,不管是男女老少,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他认为合适,就泛泛地讲述国学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醉心于国学带来的愉悦之中。在他的潜意识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己责无旁贷。
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刘晓鸣如是说,国学有大美。国学的大美,是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国学的精华于人身心受用,就像品茗,慢慢品出其中韵味。进入国学王国会惊奇地发现国学的大美,真的是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令人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时,你会深有感悟,内心里已然会被国学的精髓充盈,须臾不可分离。这种精神层面的喜悦是常人难以想象也是难以理解的。
刘晓鸣少年时期就喜欢上了诸如《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古典文化,而且兴趣特浓,及至上了大学后文科优于其它。他喜欢古文的典雅,朗朗上口,百读不厌;内容精深,文字凝炼。然而,刘晓鸣发现,传统的譬如忠孝文化,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人们在崇尚现代文化的时候,许多人却忘了甚至是丢掉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信仰缺失,金钱至上,视老人为负担,不尽人子之事时有发生。面对这些社会现象,刘晓鸣的心里总是沉佃佃的。尽管有些无能为力,但是仍然不懈努力,参加义工组织,助老爱幼,扶弱济贫。记得他在刚参加工作时,担任了县会计学校的教师。对学生,本应是教授那些枯燥的数字,而刘晓鸣却常常“跑题”,讲一些人要“立德”,人要“忠、孝”等道理和实例。在他看来,人不立德,数字搞得再清楚也无用,没有良好的德行,对社会有害而无益;人不能尽忠行孝,就是失去了做人的人伦底线。刘晓鸣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钟爱,一直影响着他,即便是后来在部门担任了一定职务,一有机会还会“兜售”他的国学理论,这在当地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国家提倡国学,许多企事业单位就想邀请刘晓鸣去讲学。刘晓鸣很喜欢做这种事情,利用工作闲瑕之余,认真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他写出了洋洋万字的演讲稿子,主题是《弘扬忠孝文化,传承忠孝美德》。他的讲述稿里写道:“由青岛去济南的道上,最使我感到兴奋的,是过潍县之后,到青州之先,在朱刘店驿,从车窗里遥望首阳山的十几分钟。伯夷叔齐的古迹,在中国原有好几处,但山东的一角孤山,似乎比较有趣一点,因为地近田横岛,联想起来,也着实富于诗意。洁身自好之士,处到了这一种乱世,谁能保得住不至饿死?我虽不敢仰慕夷齐之清高,也决没有他们的节操与大志,但是饿死的一点,却是日像一日,尽可以与这两位孤竹国的王子比比了。所以车过首阳之后,走得老远老远,我还探头窗外,在对荒山的一个野庙默表敬意。”这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他的游记《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一文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尽管不长,但透露出的信息和感情却极为丰富,充分说明了“忠孝”文化千百年来就孕育着齐国首邑——昌乐这片大地,十分耐人寻味。刘晓鸣从引用郁达夫这段话开始,讲到忠者:忠厚传家远,天地之大义;孝者:百善孝为先,人伦之常经。
刘晓鸣说,从古至今,中国时代更替,变化日新月异。我们的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强盛。多难兴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随之改变,让许多人对于利益权势更加看重,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流传传承至今的忠孝文化。刘晓鸣结合当地实际,诠释忠孝文化。昌乐是东夷文化的聚集区,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历史积淀厚重,自然人文荟萃。首阳山是东方日出第一束阳光照射昌乐之高地,自古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之地。从历史到现实,刘晓鸣引经据典,生动地讲述了首阳山的故事,伯夷、叔齐的忠义之举令人赞叹不已。说到孝文化,刘晓鸣从二十四孝之《闻雷泣墓》讲起。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长辈的人才是有思想有品格正直的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大同”的社会,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如此说来“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而是要对全天下的父母。这时,“孝”便成了一种责任,全天下都尊敬老人的责任。唯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所以,“孝敬老人”便成了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条道德准则。刘晓鸣认为,我国是一个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魏晋孝子王裒就以“闻雷泣墓”被写入《二十四孝》中,位居第十六则。“闻雷泣墓”的传说已经被列入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裒墓位于昌乐县城东南30公里的王裒院村,王裒院村其村民多姓郑。据《郑氏家谱》记载,明初郑氏自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桃花村。因此地原本即有王裒坟,至清康熙年间又因其坟址建立王裒墓院,并树立碑碣,栽植松柏,设立香火会。每年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和农历九月十七王裒诞辰日两次香火会,来拜谒的人很多,香火旺盛,景况壮观,王裒墓院的名声越来越大,桃花村名便自然为其所取代。王裒,字伟元,城阳营陵(今山东昌乐)人。西晋学者,东汉大司农郎中令王修之孙,司马王仪之子。自幼天资聪明,受家风熏陶,父辈教诲,以及乡贤如郑玄、管宁、邴原、是仪等人的影响,勤奋学习,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按礼节行事,身高八尺四寸,容貌与众不同,说话声音清脆响亮,气质谈吐文雅刚正,博学多才能。因痛恨父亲被杀,从不面向西面坐卧,以显示自己决不做朝廷臣子的决心。据《晋书•王裒传》载:王裒,字伟元,北海营陵即今昌乐县人,魏晋时孝子。其祖父王修,为汉末名士。父王仪为魏司马,随司马昭伐东吴,兵败,被司马昭嫁罪屈杀。王裒痛父屈死,决然负父遗骨从洛阳携母返回原籍昌乐,投奔祖父生前好友华岩寺住持。住持怜友遗孤,拨几亩庙地给王裒母子耕种。见王裒学识渊博,又用寺庙厢房办起学堂,骋王裒授课,赚资以添家用。王裒于是在故乡以教授为业,兼事农桑,将父亲遗骨安葬寺前,搭庐墓侧,母子得以安家,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都不去任职。王裒母性畏雷,母殁后,每逢打雷,王裒就到母亲墓前扶树而哭,并大声说:“母亲莫怕,裒儿在此!”久而久之,树为之枯。每次授课读到《诗经·蓼莪篇》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无不痛哭流涕,泣下沾襟,学生们干脆把《蓼莪篇》隔过不读,以免老师听见伤心落泪。
刘晓鸣感慨地说:“传承孝文化,不仅要挖掘孝文化的现代价值,还要营造孝文化的社会氛围。从闻雷泣墓碑、孝感天人碑等石碑中,我们了解到了王裒当时对父母血浓于水的孝道,从中领悟到了王裒孝文化兴起之源、繁荣之根、继承之道,更加深刻地理解孝文化对村风民风的影响,进一步体会到了孝文化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作用。”
做一个忠孝文化的传播者,必须是忠孝文化的践行者。刘晓鸣特别注重自己的品德养成,做人做事以忠孝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用严谨的人生态度为人处事。他身体力行地行孝,现年九十二岁的老父亲在他悉心照顾下安享晚年的幸福。父亲好烟酒茶,刘晓鸣说,烟酒茶之于老父亲就如同氮磷钾之于庄稼,缺什么也不行。刘晓鸣千方百计满足老父亲的需求,经常陪着老父亲来上几口小酒。看到老父亲笑容写在脸上,他心里感到释然。对父亲的孝敬,源于他根植于内心的孝文化,也源于他对自己家庭的深刻反思。六十年代后期出生在汶河北岸的刘晓鸣,从小目睹了父母一生的操劳与艰辛,父母靠种地抚养了姐弟五人,靠省吃俭用供自己上学读书。父亲就像那拉车的老黄牛,一刻也不停地劳作着;母亲更是含辛茹苦,日夜操劳。最让刘晓鸣痛心的是,母亲积劳成疾,不到七十岁就撒手人寰。子欲孝而亲不待。刘晓鸣在母亲去世十二年后,追写了一篇祭母文《娘啊!您那最后一眼》,读后无不动容,忍不住泪奔。
这篇祭母文,如泣如诉,有着刘晓鸣对母亲的思念,有着对母亲的愧疚。“尤其是‘放弃治疗’的罪名伴随儿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在吞噬儿子的心灵,儿子头顶秃了,儿子深夜不敢出声的泪流满面只有儿子知道。”(《娘啊!您那最后一眼》)这种对母亲的愧悔,是对已去母亲的大爱。母亲临终,做儿子的可能没有明白母亲的“最后一眼”,可能没有理解母亲那一眼的含义。母亲带着牵挂走了。走得如此仓促,以至于儿子还没有来得及尽孝,这种悔恨伴随着刘晓鸣十几年,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您走了,儿子知道您带着遗憾带着牵挂走了,老家里有孤独的耿直倔强的父亲,城里有您不争气的儿子,我知道父亲的愧疚是从您走的那一夜开始的,为了安慰处在悲痛中的父亲,为了让您再‘看看’您孙子一眼,在您入土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一大早,我就带着您5岁的孙子坐车回到老家,步行10多里路来到您的‘身边’,强压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哽咽着艰难地断断续续地向您唯一的孙子介绍这就是您在地下永远的宫殿……”
学习传承古典文化,也让刘晓鸣身心受益。他有着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没有荒芜杂乱的景象,有的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人生姿态。静下心来的时候,一个人常常向隅独立,与先贤对话,或者是写点心情文字。他的散文,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独特个性,驾驭文字的能力也非同一般。他的《护食狗》讲述了一个训狗改变护食毛病的故事。他家的“狼牙”,有一个屡教不改的毛病——护食,他也因极力改掉它这一毛病倍受邻里责怪!当他用尽一切办法教训“狼牙”并无奏效时,反而引来了邻居的责怪,他们一直认为“狼牙”是一条好狗,刘晓鸣不应该对“狼牙”施暴。在乡邻们看来,只要看家护院就是好狗,而刘晓鸣则认为“狼牙”非但不感恩,而且还六亲不认。侄子劝他道:“唉!它会看门就行了,管它这毛病那毛病。”临走,还丢下一句“城里人,怎么和狗一般见识”的话。想想也是,这是何苦呢!很多人都做不到知恩图报,何况狗呼?遂就放弃了让“狼牙”改变护食的坏毛病的念头。后来,唯一陪伴老父亲的“狼牙”因饥饿误食了死老鼠而死去,刘晓鸣又讨得了一条黄毛“奔奔”,这狼狗极其温和,陪伴孤独的父亲。看来,狗也有善恶之分,也不知乡亲们对这条黄毛狼狗怎么评价。反正刘晓鸣是很感激“奔奔”,因为“奔奔”很温驯地陪伴着父亲。《护食狗》的故事虽然有些啼笑皆非,让人忍俊不禁,但是仍可以看出刘晓鸣匠心独运,借狗喻人喻事,也许是刘晓鸣的初衷,给读者留下了些许悬念。
让璀璨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刘晓鸣一直想做事实上已经在做了。因为他在浩繁的国学宝库里,寻觅着有益于人类的精神食粮。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国学是精粹,是脊梁,是承载着中华伟大复兴梦的大厦与支柱。
“我愿意做国学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为振兴中华尽自己绵薄之力。”刘晓鸣依然坚信着自己的这一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