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承认自己是宋粉,对宋朝的偏爱是溢出纸面。本书的核心夸赞点集中于宋朝对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宋朝可以被认为是近代的开端。元明清算是一定程度白玩,南宋的灭亡造成了历史的倒退。符合““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的观点。
全书属于宋朝花边趣事集合,每一篇内容都很短,有一种偷偷告诉你一个冷知识的小调皮。书中插入了大量宋代的绘画作品作为例证,有其可参考性。同时也成为展现宋代艺术部分的重要组成。吴钩提炼了宋朝高收入+高消费的时代感,福利体系+贫困救济的安全感,消防、环卫、夜市等功能完善的生活日常,以及脱口秀、足球、BBS等娱乐潮流,超强信用化和商业化的社会风貌,甚至婚姻上还有一点突破阶层壁垒,在震撼的同时越觉得是向往的生活。
同时本书给了我一次大助力。在福建博物馆看新展《宋词里的福建》时,遇到一位超级认真的志愿者讲解员,拿着厚厚一沓讲解稿对着展板不停学习,有了专业的展览大纲必须好好交流一下。题外话,帅帅和我都觉得福州人介绍文物时带有温和又清脆的语感。我上午刚看了几页书,对其中《左右派》《高收入+高消费》《朋党》等章节的内容印象深刻,下午便在展览中看到几位熟人:蔡京、朱熹、苏轼、陆游等,同讲解员针对这几个人实际和展板上的内容交流中,产生了一种人生开挂的赋能感。做人要多读书,可能旋即就会用到。其次,在展览中看到宋代福建受到江西的文化影响非常大。
但也有几个问题:
一是单章内容偏少。每一章的内容都是针对标题简述概况,对刚开始打算了解宋朝读者而言是足够,知道宋朝有了外卖员,有环保法案,有自来水,有商标,知道了宋朝已经有了无限的可能和现代化的雏形和基础。但是倘若要深究其核心,便显得匮乏。当时的信托公司和现在的有什么不同?当时的GDP统计标准和现在的基础上有什么差异?保富论背后王安石和苏轼之间的理念差异具体起因是什么?即便看了依然一知半解。加之章节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连贯性,适合作为公众号的推文,一期发一篇。
二是引用过多,缺少自己的分析。和问题一的原因有部分相似,单章内容偏少,只要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具体的分析便简单概括。其次为了证明观点,做了大量的引用后,有一种把责任推给了最初的研究人的感觉。《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和《清明上河图》是被引用最多的。甚至还引用了《光明之城》的内容,不是我看过《重返刺桐城》的宣传片,还真就认可了。研究认为《光明之城》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其次书中主要介绍了宋代的泉州,并不能完整概括整个宋朝的风貌。不能因为来了上海就觉得全华夏都是高楼大厦和要走几小时的机场。
三是论证方式不合理。其一,强行引用。不顾逻辑性,强行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用黄震《黄氏日钞》中孙家把钱放在解库的案例证明宋代已经有了金融银行业。但是以吴钩认证宋代的高信用社会现状来看,解库也可以是一个公众认可的保险机构,并不一定存了钱就会给利息;引用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认为宋代城市化高于25%,这一数据的真实性连抖音史学家们现在都斟酌了起来。吴钩显然刻意修改了原文的词句。其二,以偏概全。东京医疗体系发达,并不能证明全大宋都是如此。视野只有集中到最末端,才能概括全大宋。
静言思之,本书质量不如他的其他几部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