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由写
小镇记忆(二)

小镇记忆(二)

作者: 陬者 | 来源:发表于2020-07-24 14:57 被阅读0次

文    陬者(原创)

                          桂花糖

“德山的酒,陬市的糖,河洑的油条一手长”。这句在小镇流传已久,妇孺皆知的顺口溜,说的是这三个地方被人公认为最好的东西。每当有人念到这句顺口溜,小镇人的脸上都会不自觉的露出些许的自豪。其中陬市的糖说的就是小镇特产,深受人们喜爱的糕点——桂花糖。

桂花糖

说起这桂花糖,倒还有些历史底蕴,相传桂花糖始于明末清初,由饴糖演变而来,以大米为主料制作。小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主产水稻,虽说偏隅一角,但也是妥妥的鱼米之乡。民间百姓几乎家家都会熬制饴糖(小镇人称为打白糖,也就是现在的麦芽糖)自食待客。一到水稻收割完毕,小镇就象逢年过节一般,大人小孩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与空气里飘荡着的甜甜的糖香,勾勒出一幅欢庆丰收的温馨市井图画。小镇也有人专门靠售卖此糖讨生活的,儿时远远听到卖糖者的叫卖声,免不了都会向父母哀求,有时父母被纠缠不得,也会拿出五分、一角钱或一碗大米(大米是原材料,也可以换糖)打发孩子。拿到钱或米的我们,心中大喜,一路飞跑,呼叫着向卖糖人奔去。

打白糖

打白糖原本是一整块的,要吃的时候从上面敲些小块出来。后来有人为收纳、食用方便,就把糖做成了毛笔状,叫笔杆糖,也有做成筒子状的,叫筒子糖。筒子糖是桂花糖的雏形,但还没有桂花糖芯,也还没有桂花糖的酥脆。直到清朝咸丰年间,小镇有一孔姓糕点师傅随木商放排出往南京,闻到商铺里糕点飘出桂花香味,灵感顿生。回家后经过他多次试制改良,用蜜制桂花,白砂糖、香元条、麻蓉等物制成馅,放进筒子糖内,并在糖外裹上脱壳白芝麻,制成出新的美味筒子糖。桂花糖便自此诞生,走出了迈向巅峰的第一步。

桂花糖

小镇在水运时代,是省内外闻名的竹木集散地,大多往来于沅江的木商排客,船只纤夫都会在小镇停泊,上岸休息补给。于是这些人就成了小镇特产桂花糖的主要消费者,不管上江下江,都会在小镇买些桂花糖,或赠客户,或送亲友。也正是因为这些人,桂花糖美名上传至川、鄂、贵,下传至江、浙、沪。清末还曾作为贡品敬献皇室并被列为“佳品”,从此名声大噪,远销国外,与洋货媲美,在民国时期享有“洋糖”美誉,登上了巅峰。建国后,制糖师傅更是将桂花糖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在1981年被评为部优产品,获得银奖,又在1988年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再度迈上巅峰。

金桂飘香

如今桂花糖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荣光,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好吃的东西多不胜数。小镇的制糖人也与时俱进,整合力量,优势互补,组建了联合公司,降低内耗,形成合力,争取再创辉煌。

桂花糖是小镇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相关文章

  • 小镇记忆(二)

    文 陬者(原创) 桂花糖 “德山的酒,陬市的糖,河洑的油条一手长”。这句在小镇流传已...

  • 小镇记忆(二)

    雨过天晴,走心的一幕在新场古镇继续上演。今天只分享“新场古镇”的细节风貌,这是一个具有时代背景的特色小镇。一起来浏...

  • 小镇记忆

    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小镇。对于小镇的记忆是恒久的。小镇的许多地方,有我的足迹,我温暖伤感的回忆。每每经过如过电影一般...

  • 小镇记忆~

    周六闲来无事,禁不住驴友的撺掇,去了冶山小镇,我曾经工作生活十八年的地方。那里有太多的回忆,有太多的热心客户和邻居...

  • 小镇记忆

    再次来深圳布吉镇街头,和二十年前一样,熙熙攘攘的人群,挤满车水马龙的街道,但变化的是这里林立的高楼,增加了许多新建...

  • 小镇记忆

    咔咔咔咔·······咔咔咔·······咔咔咔咔········这是从这条小街上唯一的裁缝店里发出的声音。此时,...

  • 小镇记忆

    每个人的心中都珍藏着那么几首歌,不为动听,不为悦耳,只是刚刚好见证了自己那个时代的印迹而已。 那一年的夏天,满大街...

  • 小镇记忆

    小镇临近深秋的傍晚,古街上行人越走越少,路过身旁的人都把身子慢慢往单薄的秋衣伸缩。站在桥头,望着桥身,祝圣桥仿佛记...

  • 小镇•记忆

    多年未归的小镇,还是记忆中的模样…… 街道两边的两层紧凑的小楼,下雨天走路要躲着的水坑,走几步都能知道这是谁家,那...

  • 小镇记忆

    我又来到小镇,来到小镇的那所小学,那是一所小学校。学校原来在小镇的尽头,倚靠着一条小河。随着发展扩张,小镇延长到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镇记忆(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rj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