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号,香港电影金像奖落下帷幕。长相“平平无奇”的古天乐终于擒获影帝,恭喜恭喜啊!
拿下最佳导演奖的则是获奖专业户许鞍华,年过70的她凭《明月几时有》,第6次拿下大奖,刷新了金像奖的纪录,厉害了。
上台领奖时,许鞍华笑言不想再提名了,因为小心脏受不了哇,哈哈~导演好幽默哦。谈到拍《明月几时有》的初衷,她说:拍出香港的历史是我一直的心愿。
不愧是华语电影最有影响力的女导演,她身上有使命感。
不同于其它女导演拍的多是女性的成长和感情故事,许鞍华的电影有女性固有的细腻温情,也有着男人般的客观冷静,展现的是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的生活和平凡情感,往往能以小见大,引发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充满人文关怀。
拿奖拿到手软不是没道理的。
在以商业电影为主流的香港影坛,许鞍华简直是一股清流,把艺术和商业平衡得刚刚好,拍的都是自己喜欢的电影。
她也不怎么注重形象,不像混娱乐圈的女人,更不知道知性优雅为何物。短发,素面朝天,吸烟,穿宽大的中式衣服是她的醒目标志。
讲真,娱乐圈是个看脸的名利场。为什么这个其貌不扬,又不迎合主流的“老女人”能在这个圈子里屹立数十年不倒?
许鞍华1947年出生在辽宁鞍山,所以父亲给她取名时用了“鞍”字,以示纪念。许爸爸是广东人,时任国民党文书,许妈妈是日本人。
不到2个月,她就随父母移居澳门,与祖父母和七大姑八姨一大家人住在一起。5岁时举家搬到香港,住在港岛最北端的北角,那里是内地移民的聚集地,贫穷嘈杂拥挤。
许鞍华从小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所以她的电影都是拍的小人物的日常。
身处最底层,只能靠自己争气。许鞍华学习非常努力,没考到第一名是会哭的,自尊心太强了吧。
一路拼搏考入香港大学文学系,拿到硕士学位,妥妥滴实力学霸一枚。随后赴英国留学,攻读电影课程。
1975年,许鞍华学成回港,成为大导演胡金铨的助手,随后进入无线电视台任编导。不久,她为香港廉政公署拍摄了一部宣传反贪的电视片《ICAC》,初试牛刀,大获好评。
1979年是许鞍华导演生涯的起点,首次执导的《疯劫》就拿到了第1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一个漂亮的开始。
接下来的第二部作品《投奔怒海》,对许鞍华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她尝试用冷峻的镜头语言讲故事,影片开头三分钟的长镜头完美记录了越军进城的宏大场面,她对场面的掌控日趋成熟大气。
凭这部史诗般的电影,许鞍华首次拿到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
获得好口碑的同时,票房成绩也喜人,1500多万港元的票房刷新了香港文艺片的卖座纪录。她因此被誉为上世纪80年代,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
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曾说:1984年,许鞍华如日中天,比今天的王家卫更红。
话说这部电影也是刘德华的大银幕处女作,他和许鞍华几十年的情谊从此源远流长。
小鲜肉时期的刘天王和许鞍华许鞍华早期的电影,类型涉猎广泛,什么题材都拍。恐怖片有《幽灵人间》,《疯劫》;爱情片有《倾城之恋》;武侠片有《书剑恩仇录》;喜剧片有《撞到正》,自传片《客途秋恨》,纪录片有《去日苦多》。
拍的题材过于广泛,也使她的个人风格变得模糊,影片质量也不稳定,忽好忽坏。
90年代初期拍的《极道追踪》,《上海假期》两部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反响平平。许鞍华好像在电影王国中迷失了,不知该何去何从。
此后3年时间,她几乎没有电影作品推出,直到1995年,以一部《女人四十》横扫国内外各大电影节。
《女人四十》有返璞归真般的质朴动人,萧芳芳演的女主阿娥,面对生活的种种问题,依然乐观开朗。
它称得上是许鞍华电影创作的分水岭。自此,她才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没拍戏的那几年,到底是什么让许鞍华逐步蜕变,找到自己的风格。
答案是台湾电影,是侯孝贤。
侯孝贤《童年往事》对许鞍华影响很大她说看了不少台湾新浪潮电影,惊叹于他们能把平淡无奇的日常琐事拍得感人至深,张力十足。
从小成长在香港北角的许鞍华,对生活在自己周围的小人物太熟悉了,她也可以拍这种最日常最生活的电影啊。
于是,她放弃了宏大的题材,视野回归平民生活。
1997年,许鞍华翻拍张爱玲名篇《半生缘》。个人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张爱玲小说最成功的一次影视改编。
几大主角简直神还原,导演选角眼光不要太犀利。
眉眼有几分神似的梅艳芳和吴倩莲出演曼璐曼桢姐妹花女人错过真爱的那种深深无力感,淡淡的哀伤,弥漫到了银幕之外……深得张爱玲苍凉底色的精髓。
之后的《千言万语》又是获奖无数。
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拿奖无数的名导,却很少有金主爸爸愿意投资她的电影。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她拍的那些“沉闷”的文艺片没票房,不赚钱啊,谁愿意做赔本的买卖?
看看与她同一代的导演,不是隐退就是转型拍商业大片,赚得盆满钵满。只有这个胖胖的老女人,依然顶着“票房毒药”的帽子,执着地拍着自己喜欢的电影。
2008年,许鞍华拿着《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剧本,四处找投资,结果没有一个金主愿意出钱拍这样一部平淡如水的生活片。
最后找到王晶,他看了下剧本,觉得可以拍,投资了120万,用高清数码拍。
许鞍华与王晶电影一出来,好评如潮,再次狂揽各大电影节奖项。据说电影没赔钱,但也仅仅收回成本。
这部电影中,许鞍华已经完全放弃了所谓的拍摄技巧和煽情手法,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和一位孤独老太成为朋友的故事。
没有大喜大悲的戏剧冲突,没有情节上的高潮迭起,只是以客观的视角来展现生活中的诸多细节。
然而,就是这些琐碎的细节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当看到女主角贵姐白天在超市忙碌一天,晚上回家和儿子一起吃饭时,在银幕之外都能感觉到那份温馨,仿佛自己也坐在桌前和他们一起在吃。
贵姐历经生活磨难,但依旧笑嘻嘻地说:有多难呀!听到这几个字,心中会有种莫名的刺痛感。一切都太真实,太贴近生活。
许鞍华把人生中的痛撕开了给你看,却用最冷静的语气告诉你,这就是生活。
拍完此片,她自己感言:重新建立了我对电影,对这个世界的信心。
可是得奖又怎样,照样拉不到投资。
后来的《桃姐》,只好找刘德华投资。电影依旧沿袭了许鞍华式强烈的纪实风格。这部电影倒真没赔钱,刘天王还小赚了一把。
《桃姐》把镜头对准了香港老人院,讲的是老年人的生活。如今年过70的许鞍华也已经是个老年人,她至今未婚。
以前别人问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总是自嘲说:长得太丑了,嫁不出去。这当然是笑谈。
据说她30几岁时与香港著名美术指导区丁平曾有过婚姻之约,区丁平就是这届金像奖影后毛舜筠现在的老公啦。
区丁平和太太毛舜筠及女儿许鞍华刚做导演时拍的《投奔怒海》,《倾城之恋》,美术指导都是区丁平,凭借《投奔怒海》还拿过最佳美术指导奖。
区丁平年轻时有人说,她是不是读书时暗恋过老师,一如《男人四十》里的林嘉欣之于张学友。
许鞍华的母亲是日本人,不会讲广东话,当初到香港时,总是很沉默,不喜欢与家人亲近。许鞍华从小与母亲关系疏离,长大后是不是因此而不愿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呢?
《客途秋恨》讲的就是女儿与日本母亲之间的故事当然这都是揣测啦~
许鞍华说爱情是比拍电影还严肃的事,只是外在很浪漫。
黄真真在纪录片《女人那话儿》里采访许鞍华,问她没结婚后不后悔,她只笑笑说:没想过,这种事也没得后悔,就这么过来了。
就这么过来了。她几十年来用手中的镜头,诉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这是她毕生追逐的梦想。至于个人生活的不圆满,只能叹一句:梦想与现实难两全了。
说实话,不结婚只是个人的选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是不是太八卦了哈哈~
其实在香港电影圈,许鞍华本来就是个异类。
不爱拍赚钱的商业大片,不结婚,不买房,至今还与老妈住在港岛北角的出租屋,坚持坐地铁和公交。没戏拍的时候,就去学校教书和拍广告来补贴生活。
上窦文涛的《铿锵三人行》,被问到为什么不买房?她说:不是买不起,而是我已经习惯了底层生活,至今也没找到买房的理由。
这就是许鞍华,和她拍的电影一样平淡,真实。
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电影,其它的事,都是浮云。
平时在香港,许鞍华背着布包,穿着板鞋,和街上的普通师奶没有区别。然而她在大银幕上为我们带来的一部又一部佳作,却光彩照人,闪耀影史。
她早已用高质量的作品证明,她就是华语电影最厉害的女导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