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整理自“读书人李源”的《18节极简精读课》,本文是第17节课,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知识管理的集中式管理法,看起来特别有规则有秩序,不知道大家是否掌握了呢?
但是,很多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越有秩序,越是条理清晰的系统,就越容易出现崩溃。《反脆弱》那本书里面讲的脆弱系统,就是指的有秩序、条理特别清晰的系统。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系统里,很有可能成为感恩节的火鸡:前面48天,都有农夫来喂它,但是第49天,感恩节到了。农夫这次带来的不再是食物,而是一把菜刀。
集中式系统和分散式系统的区别
其实,我们很多人读书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读什么书。
条理清晰的系统,一定是个封闭系统。我在思维模型的课程里讲到过,这是一种慈母思维系统。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种开放系统,确保有新的增量进入你的系统。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种开放的知识管理系统。
集中式系统的核心是中央控制,等级分明。而分散系统是激发每一个个体的能动性,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中心。
先理解原理:
比如说国共内战的时候,我军就是个分散系统,国军就是一个集中系统。国军的命令都是从蒋介石那发出来的,蒋介石下面是他的中央军、黄埔军校的嫡系,再外环是各个地方的杂牌军。而我军的中心节点是每个战士。在我军历史上经常出现这样神奇的事情:一支小分队和大部队走散了,几年之后,这个小队伍的领导可能都已经牺牲了,但是剩下的战士竟然已经发展成了一支大部队。
历史上辉煌的大英帝国也是这样的系统。英国政府很少主动扩张殖民地,经常是一些小公司、移民村自己买武器扩大地盘。年长日久,这些小公司拱出来的地盘竟然占到了全世界面积的四分之一。这样的系统肯定是混乱无比,大英帝国没有任何两块殖民地有一样的制度,但是它就是能自发生长。因为这个系统的底座很扎实。每个移民到一块地方,哪怕只有三个人也会成立一个「议会」,然后一点点扩大,慢慢和邻居成立更大的议会,议会上面再叠加议会,最后成了「国会」。
我在上学期间读书,采用的是集中管理法,因为那时候读的书相对集中,最关键的是能随时调用。但是我在进入职场之后,就开始慢慢地采用了分散管理法。相对来说,分散管理法更适合职场人。
分散式知识管理法第一式:让点成为中心,自发地扩散
分散式知识管理法的核心是放弃中央控制,把每个点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到知识树原理和「五位一体」了。对于我们来说,先不考虑整体的知识架构,从我们之前读过的书出发,把每一本书的「五位一体」信息查到,然后根据「五位一体」信息,按图索骥地寻找开来。最后我们的知识库结构,就不会是「二进制法」那样的层级结构,而是一种树状结构。
比如说,我在课程里面提到过的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从这本书出发,能生长出一大片关于人文和社科领域的知识树来。
举一个例子:
我当年的专业是民国思想史,我通过以胡适为中心的方法,几乎找到了民国思想史最核心的所有部分。
通过查关于胡适的资料,我们可以找到胡适研究的大家罗志田。罗志田教授现在几乎是史学界民国研究的第一把交椅。围绕着他可以看到整个民国思想史地图的大概面貌。再看围绕胡适的自由派思想,就会找到一本很畅销的《南渡北归》,这里面介绍了很多民国时候的故事。虽然研究价值几乎没有,但是给入门的人读,还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说你想了解哲学,先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然后按图索骥,再读一读金岳霖的书。你对于哲学就基本算是入门了。
顺着胡适的弟子顾颉刚和傅斯年再向下找,还能找到顾颉刚的古史辨派,查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基本上你能了解中国史学的40%的精华。
再查一查文学,围绕着红学考证派,你可以找到很多中国文学史的精华,这里面有史学家黄一农的书,也有文学家周汝昌的书,还有作家刘心武和张爱玲的书。而且因为你读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很有可能喜欢上了张爱玲的文字,接下来可能你就愿意花时间来读完张爱玲的其他著作也说不定。这个链条就以张爱玲为中心继续扩散下去。
分散式管理法第二式:完成知识的区域整合
我在小讲的课程里面介绍过一种用地图关联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ID写在地图上,然后在不相连的二者之间画一条线,看看能不能整合出一些思路来。
地图关联法本质上就属于分散式管理法的一种思考方法。因为我们用不断向外扩散的方法来读书,最后会进入很混乱的状态。就像前面的胡适,我们可能花了一年时间,把这些书都读了,文史哲什么都有。这个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整合这些信息,让它们有秩序。我们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打开了很多全新的领域,这些领域内部之间的逻辑,我们需要完成简单的整理。
比如说,我们读完了两位历史学家傅斯年和顾颉刚的书,围绕着他们两个人,又读了很多考古学的书,包括考古学家苏秉琦的《中华文明起源新探》,甚至还有一些很专业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书。面对杂七杂八的书,你已经感到整个人都乱了。这个时候,你需要完成一些简单的梳理。
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证据决定一切,没有证据的历史就是故事,不是历史,这和胡适研究《红楼梦》的思路是一样的。
傅斯年也属于这一派,但是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他多次亲临考古现场,还四处奔波,找了很多出土文物、考古和墓葬的证据。只不过傅斯年那个年代,中国的考古发现主要在山东和陕西,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夷夏东西说」,认为山东是东夷部落,陕西和河南是中原部落。他把这个观点写进了著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里面还提到了顾颉刚。
《中华文明起源新探》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满天星斗说」,因为后来东北、江南、四川的三星堆都出现过考古文物,说明中华文明不止两个地方,像满天星斗一样,遍地分布。
顾颉刚、傅斯年和《中华文明起源新探》的逻辑链条我们就这样理出来了。他们的研究方法均源自胡适,然而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了发展、进化和延伸。
我们把这些分散读过的书整合一下,其实中国考古领域的大话题我们就基本上已经了解了80%的关键信息。按照我当时读书的速度,读完这些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整合这些信息用了大概1天时间。但是收获却是终身的。
我们的知识系统,随着点与点不断扩大,慢慢的很多领域就会交织在一起,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一张大大的地图:考古大区。这个网络的庞杂往往会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分散式管理第三式:从需求出发,倒逼知识体系迭代。
用需求倒逼系统优化是现在互联网创业的常用方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和《反脆弱》里面提到的用「微创伤」建立反脆弱系统的思路是一样的。
现在互联网创业基本上两种思路:一种是乔布斯的中心化办法,他是大神,他做什么别人买什么;一种就是快速迭代法,按照用户反馈不断修改。最开始上线一个很破烂的系统,但是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修改,经过2.0,3.0……100.0版之后,这个系统已经是近乎完美了。
人们对这种系统有个很恰当的比方:忒修斯之船。一艘叫忒修斯的船行驶在大海上,每次都替换一块木板,等船到岸的时候,这艘船还叫「忒修斯之船」,但已经是一艘完全不一样的船了。
也就是说,经过不断地更新迭代,你的知识体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你还是原来的你,但从内在来说,你已经不是往日的你了,你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你,一个更大更强的你。
(一)遇到的具体问题,才叫需求
从需求出发读书,是一个更高维度的读书方法。从需求出发读书,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我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我想读心理学的书,能不能告诉我读什么呀?
其实这不叫从需求出发读书。读心理学不是需求,你遇到的具体问题才叫需求。这就像一个银行经理去读一本互联网+的书,这不是真需求,这叫猎奇。张小龙去读一本关于产品设计的书,这才是真需求,他今天读完了,明天就可能会用得到。情感遇到了问题,沟通出现了障碍,制定计划遇到了困难,这时候我们去读一些心理学的书,才能找到需求点。
再比如说,很多同学问我怎么读张爱玲,这也不是真需求。如果你问我,怎么读抗战时期的张爱玲,怎么读遇到胡兰成之前的张爱玲,这才是真需求。因为你的知识扩展逻辑是清晰的,对张爱玲已经有了一些基本了解,想要深入了解,这才产生了需求。
(二)需求点的两大来源
这两个例子说明需求点有两个来源:现实需求和知识点需求。
现实需求:指的是职场与生活常用书,时间管理、理财、管理学、设计、婚恋情感。
知识点需求:指的是那些不那么实用的理论书和概念书,也包括历史书和传记书。
如果你经常从现实需求出发读书,那么你可以用知识点需求来推动知识系统的迭代。反过来,如果你经常读的是理论和概念书,建议你用现实需求来推动你知识系统的更新迭代。
比如说,你是一名设计师,经常读很多设计类的书,原研哉、隈研吾你都了然于胸。这时候你可以读一些艺术史、思想史的书,比如说巫鸿教授的《武梁祠》,甚至是《米开朗琪罗和教皇的天花板》,这些书里面很多观点会倒逼着你的知识系统更新。
比如说,你的工作不需要那么强的专业性,平时喜欢读一些哲学书、励志书。这个时候你可以读一些人物传记或者商业史,看看这些人都是怎么「实践」的。查理·芒格就是生物学、经济学和人物传记混搭着读书,往往能产生神奇的效果。他把这个效果叫「罗拉帕拉佐效应」,1+1>2。
最后,我的建议是:80%的时间用来读你最爱读的书,留出20%的时间来读那些能助推你的知识系统更新迭代的书,即使你不喜欢这些书,也要逼着自己读下去,不要让自己成为那只「感恩节的火鸡」。
结束语
过去的两节课我向大家介绍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知识系统管理方法:集中式管理方法效率高,但是不开放;分散式管理方法可以保证自己始终有新的知识进来,但是容易凌乱。
两种方法适用于不同性格的人,比如说沉静耐心的朋友们,建议选择集中管理法。比较洒脱不羁的朋友们,建议选择分散管理法。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