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悲剧中的审判

悲剧中的审判

作者: 布鲁克林的群鸦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21:02 被阅读0次

    不久前读过汤显祖的《牡丹亭》。这部剧就像一朵牡丹,以至情为蕊萌生出片片精致的花瓣,美得让作者都忍不住为它写下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汤显祖的世界里命运无疑是仁慈的,她总是为每一个陷入绝境的人找到一条由一个个巧合拼接起来的路,让他们巧妙地绕过悲剧的陷阱,一步步走向团圆。这样的作品折射出中国人内心深处那种“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因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所以他们值得宽恕,值得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论语中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作为一种君子的品质在文学作品中同样被赋给了命运,在中国人的剧本里,命运像一个威严的父亲,有时会拷打他的孩子但最终还是会走向宽恕。

    但是在西方世界里,最为人称道的往往却是悲剧,例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莎士比亚的笔就像一把刀,在适当的时候它会准确地刺进每一个人物的胸膛,在他的世界里,命运是一个严酷的法官,审判着人世间无穷无尽的罪恶。基督教的世界,人一出生就是带有原罪的,人的一生都是在向上帝赎罪,在这样的世界里命运不会宽恕任何一个人,他会条分缕析地找到每一个人的罪孽,并最终为人们定罪量刑,甚至不惜以毁灭美好的事物为代价。

    在《李尔王》里,居于负面的人物诸如李尔王的两个女儿Regen和Goneril以及Gloucester的私生子Edmund毫无例外地躺在了命运的铡刀之下,哪怕Edmund在最后的时刻发出了由衷的忏悔,命运也丝毫不愿手下留情,只会在观众的心里留下一声叹息。而剧本中一个正面的形象,Edmund的父亲Gloucester也因为与他人通奸留下私生子而遭到审判,命运以他的私生子为剑,挖去了这个父亲的眼睛并夺走了他的生命,哪怕他忠心耿耿也不能抵消他此生犯下的过错。悲剧的核心人物李尔王更是因为他自己的刚愎自用,被两个女儿欺骗并放逐,最终死在自己最爱的小女儿Cordelia的尸体旁。Cordelia在这部剧当中算是一个完全正面的人物,她不会为了得到父亲的遗产而编造花言巧语,被父亲远嫁法兰西后也不忘拯救父亲的命运,但莎士比亚并不打算放她一条生路,她是最爱李尔王也是李尔王最爱的人,她的死是命运对李尔王审判的一部分。可以说Cordelia和李尔王命运的相互交织与共同毁灭是这部悲剧最为打动人心的部分。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里,这种毁灭就是借助严酷的审判来实现的。命运对剧中的人物判处了死刑,而这些死刑判决无疑又拷问着每一个观众的内心,在观众内心的法庭里,对那些藏于内心深处的部分提起同样的诉讼。或许观众永远也等不到如此戏剧性的审判,但悲剧无疑是一扇天窗,让每一个人都看到那高高在上的命运真实的模样。

    当然,悲剧中的审判同现实中的审判一样都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所有的刑罚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必再有刑罚。莎士比亚在《李尔王》里用命运的审判诠释了什么是爱,真正的爱不是绚丽的词藻,也不是丰厚的报酬,它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至情,一种让人不惜一切代价的至情,在这一点上与《牡丹亭》是相通的。悲剧的力量不在于能够让人潸然泪下,而在于能够打动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往往是人性中存留的那数点星星之火。汤显祖用一段突破生死的爱情告诉世人那点星星之火也能酝酿出奇迹般的烈火燎原;莎士比亚用命运的审判告诉世人那点星星之火哪怕历经暴虐也能够永远存续。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两个伟大的剧作家达成了共识。

    再次翻看李尔王被放逐荒原,历经雷鸣暴雨而渐渐丧失神智的那一段情节,我忽然想到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中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悲剧中的审判揭露了命运真实的面目,但它再让眼泪夺眶而出的同时也让喉咙里发出响彻云霄的呐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悲剧中的审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vh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