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今是在成都读研,一年级,说不上太酸,但是在比较的穷。时间在例行的学习、好奇的探索和寂寞地困倦地消遣中悄悄地溜走,似乎没有留下多少痕迹,我想庸碌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吧,日复一日,回首时只是一刹那,没有太多可供做谈资来咂摸,当然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这叫“平淡”,若是要指责这“平淡”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也还够不上格。从夏到秋再到冬,已到岁末,在洪流的挟裹中,我从成都,踏上了北回的路。
这次回家的路,和以往不同,没有什么近乡情切,更不必讲听到久违了又熟悉的乡音、看到家乡风物的激动和不是滋味的滋味,一切都是淡淡的。
回家照旧是深居简出。忙忙家务,跟跟集,占去不少时间,加上屋里太冷,时时要被招呼来去,规规矩矩的看书写字是搞不成了,就索性看本小说,既可不必太费神,也可打法时间,增点见闻,明德厚学什么,是不能指望的了。
我不知哪里寻到了老舍先生,《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已是旧相识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也该应应景,吐吐故,纳纳新,就顾不得这些老相好了,须是要找个新面孔。按照以貌取人,相由心生的方法,我看上了《我这一辈子》这本书,因为按字面看,倒还有个意思,合我的癖好。
如今,我要造作起来,摆谱来要写一札笔记,对我来说还蛮新鲜的尝试。不是什么远法古人,只是要实践一下下从朱光潜先生那里学来的整理书中所得,深化感悟的方法——把所学到的知识贩卖给别人。 我没有买主,就写成笔记,自言自语吧。
然而我向来是不大记笔记的,因为于我而言,笔记不大会看,一是温故知新实在是件难事,二则看笔记相比于重新温书有其严重缺点,就好比翻译和知识点手册,所以于我来说记也没用,感觉麻烦,不过抹杀掉笔记的好处,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罪莫大焉”。我呢,是这样办的:简单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般不错,力求毕其功于一役是我的做法;困难的,只好采取打持久战的策略,遵照老话讲的“事不过三”的玉律,反复的认真的学习三遍,第一遍,要在把握主旨,也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拘泥一下子搞不清白的细枝末节,重在理清思路。第二遍,步步为营,弄懂每个细节,突破据点和要塞。第三遍,来个打扫战场回头看,总结、归纳,提升,从内化到深化,也就是华罗庚先生讲的把书读薄的意思。故而代替齐齐整整大大小小的笔记本本的是,情随兴至的零零散散的问号或是妙哉妙哉的感叹。当然,也有不少糊弄和骗自己的时候,未必时时事事照着那两种方法办是确凿无疑的。于是乎,我想改良改良,写一札《我这一辈子》的读书笔记。
但愿这件事能有始有终,功德圆满,以上是为缘起,瞎眼书生腊月二十七记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