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一开始接触日本文学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在我高中时期就读到的一本书。
但是今天想推荐的是被大家炒烂了追疯了的东野圭吾。
我个人是不喜欢推理类小说的,虽然很久以前就在书店里看到他的名字,但是一翻过来看到 推理小说 四个字一下就兴趣寡淡。
朋友在我生日时送过《时生》给我,我到现在还没打开。。。
简单而直白地讲 我喜欢的是文艺又矫情的类型,最好是日日难过,却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过,仅仅是看到一片掉了的树叶就难过得不行,放佛冬天就呼呼啦啦地倾倒而来的那种。
现在想想,不知道作何评价只能给我自己一个
总之,在我的印象里,推理小说都是十分烧脑的,并不能带来特别好的矫情式阅读。
东野圭吾是一58年生的爷爷,这也是为什么我感觉他的作品在解除所有疑问后会让人感到,就因为这个就会杀人?(目前只看了《放学后》和《恶意》)。就好比很多人在电影院也好看纸质书也好,对于《悲伤逆流成河》的校园暴力哭得很难受,可能没有相似的经历,却有人经历着这样的事就变成了作者笔下心思缜密的杀人犯?我多多少少有点看不明白。
换个角度想一下。
可能作者强调的不是杀人的 原始动机,而是整个推理悬疑的气氛,突出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可以说通,当时看完这本书只用了一天,因为一环扣一环,引人思索,激发好奇心,让你总想再往下看一看,淡淡地,但又掷地有声地。故事后半段节奏加快,让人心情也更加紧绷,直到真相大白后,“松一口气”和“豁然开朗”的感觉充斥在读者心理,而最初的动机,你会感觉,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不知道你们看推理小说的时候会不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去研究接下来是什么样的剧情,甚至查找线索,圈吊,批注,推理分析?
我不会,我只想看着剧情随意发展。
再怎么想推理,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一本书也就那么厚,如果单纯是为了过瘾,我觉得买一本习题集可能更好些。最初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想看看他能演出个什么五六七八,当然爷爷的作品还是要尊重,只是文学类型我只做个路人。
过程全不重要,我想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叫 恶意
为什么日高邦彦会对野野口有恶意?为什么野野口这么坦然?
直到看到最后脊背发凉。在春日的夜里瑟瑟发抖,却又觉得,嗯,应该是这样,只能是这样。
那是我在咖啡店最后两个月里看的书,后来我拎清了想明白了终于离开那里。
我本以为毕业时我会是哭得最难过的那个。
在豆瓣上这本书的高分热评里有这样一句话:“比起冤有头债有主,不知从何而来的恶意才最叫人心寒,也持续得最久。这世上多数的恶意大体如此。”
当年真正遭受到校园暴力的是野野口,这种校园暴力的影响跟随了他的一生。野野口与同学日高邦彦是邻居,没有过度亲密的关系也不是多么的生疏,两个人同班,在学校的事日子里也没有太多的瓜葛,唯一让野野口感到心存芥蒂的,可能就是日高有着他协助校园施暴的证据。二人初中之后便分开了,但日后日高仍然大方地接受了藏在初中时因为掌握着那个证据而仇视他的野野口。两个人成为了好友。而在故事一开始野野口的自白中却对日高充满了恨意。我感觉这个地方是最让人觉得冲突的。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警察采访日高的身边的人时,他们对日高的评价是:不管对谁他总是非常亲切。而野野口从一开始就对读者和警察刻画日高的形象,就是因为他已经被谋杀了,没有第一印象,日高讨厌猫并杀猫,体现了最一开始也是野野口最终的目的:贬低日高的人格。
如果你看到这觉得似乎两个人的关系很复杂的话,在最后一章的前面作者有讲过一个故事。大体上是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受到了老师的关注,但是老师的介入,并不会使校园暴力得到停止,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但是,受到校园暴力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强大。他们也许有一部分会原谅施暴的人,有一部分却没有办法释怀,造成心理扭曲,产生了报复的念头。其实也没有报复那么严重,只不过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正当防卫吧?我认为。你也可以看作是还击。
野野口就是那个一开始遭遇暴力到后来被迫参与施暴的人,而日高,只是目睹这一切的人。
这世界上有一部分人擅长原谅,而有一部分人只会把难过的事情埋在心底滋生出很多消极的念头,我不知道这两种人都是好是坏。我们通常认为后者违背了正确的思想,他们成为小说或者故事里的恶人,但这本书也告诉我们,前者是一个好人,释怀了过去的日高邦彦最后却死于非命。他对于野野口的包容和恩德,却招来了怨恨。
这与野野口的自卑感也是有关系的,他不想输日高,对方却先他一步,写书出名了,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人,但他却又去拜访,暂存自己心底的恶意。直到最后发现自己得了癌症,意识到自己即将死亡,而日高又频繁地与当年校园暴力被他写成小说的主人公妹妹产生官司纠纷,才导致了野野口的这一系列故事。
我应该来怎样形容野野口这个人呢?自卑 善妒 贪婪 爱慕虚荣,但是不得不说,他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在这个社会上获得了一席之地,也确实有那么一些才能(故事中提到了他是个儿童文学的作家)。如果不是这位判案的警察善于发现的话可能日高的人物形象会被完全反转,而野野口最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觉得这是野野口的本事,不管他的价值观是对是错。
就好像当年他由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一样,他没有选择,不然只能继续做受害者。虽然这件事在他的心上造成了很大的创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哪怕被警察逮捕了也要掩盖这件事情。他给自己编造影子作家的故事透漏出他对名誉的渴望。
他能得到什么?无论有没有这个警察,我觉得他是失去最多的那个人,如果你要问他为什么要对日高做这些事情,却又说不出来原因?能得到的,也许只是一句“我就是看他不爽。‘’
最后在故事结尾的几段文字里也体现出野野口从小受到母亲的思想,对日高一家的态度极其轻蔑,家庭教育也是人格缺陷的一大原因。
整本书最打到我心里的就是那句“其实也没什么,我就是看他不爽。”
可能大部分人都曾经有这样的经历:莫名其妙的就被怼,或者总感觉有人看你不顺眼给你下拌子。其实前者轻到忽略不计,后者却重如泰山。
也许是我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特别相信第六感,如果一个人不喜欢我,看我不顺眼的话我很快就能感觉到,但是感觉毕竟是感觉,也不会去做什么。你不喜欢我,我也并不喜欢你啊,两个人的磁场相互影响的话,互相离远点就是了,井水不犯河水。并且我认为,如果对方明明知道你发现她不喜欢你了,却还是继续做着某些事,让你感到不舒服,那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故意的成分在里面。这样处于劣势的,也许并不是你。
可人是会变的,因为在乎会变得计较,人也会变得自私,如果因为莫名其妙毫无原因的看不爽或者不喜欢而视若无睹的话,那么吃亏的,心里堵着的,只有自己。有些事明明可以做,却又不被人知道那为什么不做?
而有些事,人人都能看出来问题不在你,却并没有人说什么,那为什么不去拎出来?
既然大家都不说不做,那就让我去做这个恶人好了,最起码自己痛快自己活得真实。
我就是不想要那么多虚伪的东西,我就是想让自己痛快,哪怕日子会变得艰难。
人生在世件事,活着总得有一点掷地有声的东西才好。
后来等我看完我的第一本推理小说,情绪缓过来之后,我开始想,作者写了这么多人的自白,为何偏偏不写日高的自白?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死人,并不会说话吗?那么日高在死之前是否知道夜晚偷袭他的人就是好友野野口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日高并没有做什么,或者并没有来得及做什么,即使是死了,我认为他总是能释怀的。
因为人和人的高度从遇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了,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很难改变的,它们影响你的行为。世界观方法论彼此影响,纠缠在一起,想要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太难了,所以这种距离和高度,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我们无法停止不同高度人的相遇。
日高什么也没有做错,野野口也没错。
日高是注定要死的,野野口也是因为癌症注定要死的。
只是这本书读完 我真恨啊
管好自己不就行了吗?哪来的那么多“就是看你不爽”呢,可这种事情又怎样去避免呢?没有办法。
没法停止相遇
但也释怀了,日高都死了,我还活得好好地,这不证明,我该做出改变吗?我该变得更加自私地活,对自己更加自私。
就 这样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