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维诗成就的评价
王维等于开创了一个诗派,用简单的四句诗,对生命进行提醒:我们能不能找回自己发红萼的时刻?在孤独的山中,没有任何人来,是不是可以茂盛地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在这里,儒家思想被老庄或佛教所代替,讲的是绝对的个人生命的完成,这个生命不是为了别人而存在,非常单纯。——《蒋勋谈唐诗》
我自己以为,王维诗最特别的成就,是他一人率先穿透了隐逸诗的书写极限右墙,让书写者和世界的关系不卡在那里焦躁不堪,就像他自己诗句写的那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辋川集》中,我们并不困难看出来,诗不再伯夷叔齐地一一点名了,因为隐者已不是他者,隐者就是我。……这事也不再只是言志只是向往,而是此地此时正在发生的事……王维率先转了个身,让此事当真,当同侪还是从此岸焦虑地远眺彼岸,王维却是从彼岸回望过来,他的目光因此有点异样,有某种童稚性的天真和新鲜,但不真的是第一次,毋宁像是记忆消失之后的重新认识,里头仍有一抹恍如隔世的熟悉感、寻觅感,他知道自己要看什么。——唐诺《尽头·抄写在日本墓园里的王维》
姚鼐谓王摩诘有“三十二相”(《今体诗钞》)。(佛有三十二相,乃凡心、凡眼所不能看出)摩诘不使力,老杜使力;王即使力,出之亦为易;杜即不使力,出之亦艰难。
欲了解唐诗、盛唐诗,当参考王维、老杜二人。几时参出二人异同,则于中国之旧诗懂过半矣。——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我的看法
1、 蒋勋针对王维某一首诗来讲他的成就。
2、 唐诺针对王维某一诗集来讲他的成就。
3、 顾随只抛出了命题,没解释。
王维和其他诗人诗作对比评价
生命很复杂,繁华与幻灭有时候是一体的两面。进入繁华有时候是幻灭的修行过程。王维对洛阳女儿的哀悯也好,他的空虚感也好,转回来要引发出下一个时期,比王维晚一点的,像杜甫这样的文学的出现……其实王维后来的思想是回归到生命的主体性,不是在比较社会里面的高下贵贱。那是杜甫关心的主题。——《蒋勋谈唐诗》
杜甫是极少数不玩隐逸诗二选一游戏的人,他连姿态都不做(李白《行路难》那样,书写者也许会祭出一些传说中的大名字,并夸张他们此举的睿智和日后的自在幸福好撑着自己,但他真正关怀的、计较的仍是这个他口中糟糕透顶惟可能还有点机会的现实世界),摆明了就是要出仕做官,经国治世之外也是迫切地要改善生活水平,“难甘原宪贫”,话讲得粗鲁明白,世界就只这一个。(王维怎么看的,参照第二点中唐诺的看法。)——唐诺《尽头·抄写在日本墓园里的王维》
放翁(其实杜甫也一样)、右丞二人之诗,可代表中国诗之两面。若论品高、韵长,放翁诗是真,而韵不长。情真、意足,坏在毛躁、叫嚣(早岁哪知世事艰!)如花红是红,而止于此红;白是白,而止于此白。既有限,韵便非长。右丞诗:红,不仅是红;白,不仅是白。在红、白之外另有东西,韵长,其诗格、境界高。高与好恐怕并非一个东西,这是另一问题。——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我的看法
1、蒋勋并没多做对比,只是一带而过杜甫的诗歌主题并未展开,主要是就王维诗论诗。
2、唐诺就王维、杜甫、李白对隐逸这一主题的看法来对比。
3、顾随举二人具体诗歌比较上升至中国诗歌的典型风格。是唯一比较辩证的。
由王维诗而产生的人生感发
如果有庙的话,一定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放在那里做最重要的签王。所有人的生命领悟不过如此,这两句送给所有在绝望当中的朋友都是最好的礼物。你的绝望刚好是你的转机,可是我们不知道。我们常常认为到了“水穷处”,只有大哭;我们没有发现水穷之处,就是云起之时。水穷之处是一个空间,云起之时是一个时间。在空间的绝望之处,看到时间的转机,生命还没有停止,所以还有新的可能。——《蒋勋谈唐诗》
死亡不处理不行,否则不只不知如何死,严重起来还会不知如何生……站在日本墓园里一句一句读王维,我的确很欣羡像王维这样的人。一向石门里,任君春草深。如果他写的他自己都相信的话。这样的人,无须发明天堂和地狱,不必在死亡面前否认自己一生所作所为,不必在最后一刻把自己改换成另一个人,死亡是可以直直走进去的,带着自身所焕发微弱但可信的光,更好的是,人甚至仍保有疑惑,保有持续些许思索的可能,也许还有不寻常的疑惑发生,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是吧。——唐诺《尽头·抄写在日本墓园里的王维》
人要自己充实精神、体力,然后自然流露好,不要叫嚣,不要做作。禅宗所追求者吾人可不必管,而吾人不可无其追求之精神。读书若埋怨环境不好,都是借口。不能读书可以思想,再不能思想还可以观察。“习矣而不察焉”乃用功的最大障碍。不动心不成,不动心没同情;只动心亦不成,不能仔细观察。动心——观察,这就是文学艺术修养,要在动心与观察中间的一番道理。——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我的看法
1、蒋勋:解释诗——评价诗——谈人生。
2、唐诺:评价王维诗——对比其他诗——印证自己观点。
3、顾随:自己先读诗——比较其他诗——看懂我在说什么(如此段,为什么有此感慨,和前面讲的有关——王维诗不动心,陆游诗只动心。又如为什么说读懂王维、杜甫就读懂中国诗?后面一章讲杜甫,二者连起来才能懂)
最后说两句
其实一直挺看不上蒋勋的。不过后来觉得没看他写的就观念先行不太好,所以借此机会就看了看了他的。谈唐诗。平心而论没想的那么差,情感抒发还是有节制。但就是有点肤浅。一是我实在不需要他再来给我一首诗一首诗的翻译,二是对人生的感发过于泛泛,其实是停留在感叹的层面。如果你对王维的诗深谙于心,我想你早自己领悟到了。
唐诺这本书其实并不限于评论诗歌,迄今为止我看的最明白的只有王维这一章,因为我很喜欢王维,读过诗全集。而其他章节谈论的作者我大多没怎么看过,没看过就不懂,很明显,它的门槛比蒋勋的要高。不过唐诺的落脚点是引用这些作者来印证自己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感,比如说日本墓园的墓碑上写着王维的诗。
顾随这本门槛显而易见,必须读过原诗,而且还要通读唐朝、宋朝其他著名诗人的诗甚至是西方诗歌,因为他的结论、感发多数是通过比较而来的。而且不像蒋勋那样是总结式的,顾随更多的是启发式的,讲到哪儿是哪儿,能懂多少需要前后翻看对照,然后自己总结领悟。
从境界来比较,我觉得可以套用《一代宗师》里的: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蒋勋——见自己。
先搞懂这诗本身是讲什么,手把手教你如何让诗歌和你的人生关联起来。
唐诺——见天地。
读完出去看看世界,反过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就拿这章来说,日本墓园写王维的诗这个对我来说就是个新鲜事,他替我亲眼看到了。
顾随——见众生。
用自己的知识启发别人。我想这是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原因,的确提出了很多没想过、解决了很多没想通的问题,比如说我为什么喜欢王维(韵长、灵动、冷漠);为什么不喜欢李白(才情是高,但浮夸不可靠);杜甫(现实,力道足但笨拙)。由此进一步自我反省或自我提高,比如后来讲到李商隐,原来读过选集,觉得不喜欢。没承想顾随举的李诗全是我没看过的,还相当不错,顿时觉得有必要找更全的本子来再读一次。
就写到这里,能看完的都是真爱吧。欢迎讨论。
个人微信公众号浮生四记(lifechapters)谈看过的书、去过的地方和我曾见过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