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昆玲
校对:吉莲 逢春
编辑: 杨荷 吉莲 逢春
第一天:非暴力沟通缘起
两个困惑让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产生了思考:
第一个困惑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彼此相爱的,尤其是家人之间,可是我们为什么又有言语的伤害呢?
第二个困惑是,有一些人为什么身处敌意的环境中,还能够心怀慈悲呢?
带着童年的这两个困惑,他攻读完心理学博士学位也没有得到解答,但通过这么多年的从业经历,他感悟到人与人沟通的核心应该是把对方当成一个人,而不是自己对他人先入为主定义的一个角色。
佛在那里?佛在我心,不管对任何人,都要有一颗慈悲之心。
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还可以解决生活中各种的问题,大到国际纷争,小到鸡毛蒜皮的家事。
第二天:
我们每天都身处在暴力的泥潭中,却没有察觉,让自己和家人身心俱疲。看着杨荷老师能一步步从暴力的泥潭中爬了出来,我甚是羡慕。
我有时在想,明明是自己最爱的人却要用最恶毒的语言来伤害他。
好像我们都在找别人的问题,而不想去表达自己的真正需要。是我们的文化的原因,还是我们自身的原因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要如何改变自己才能让我们说出的话是良言而非恶语呢?
第三天:
贴标签、做比较、道德评判,或者用强人所难的口吻如:“你必须……”、“你应该……”的模式和别人沟通时,会激发他人的逆反心理。逃避责任也是一种让人痛苦的语言模式。
“你从来…”、“你很少…”、“你经常…”、“你总是…”,生活中经常使用这类的字眼和他人沟通,也会激发他人的不满。
从现在开始先一点点的从自己的语言中改掉这些字眼,我的生活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语言只是我们思维方式的表象,要改变语言模式,重要的是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