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的一年,是我看闲书、干闲事最少的一年,我不仅没看超过10本书,并且一本都没记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这其实是我的失误,过几天不忙了会尽力补上,写一个书评啥的。)所以今天的这文章,肯定不是一篇书单,反过来,我想反思一下,在这没有书的一年里,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为一个经管学生,我却放弃了自己的所谓的“自我修养”;实用主义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
作为一个经管学生,当我们谈论“有用”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过去的一年多,我没有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自己最后选的路径是出国,所以最大的准备是标准化考试,其次我需要用一个学期刷下绩点。说老实话,这一切都不算是很难的事情(毕竟我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但是它们是非常占用你的心智带宽的,也让你逐渐变成一个“努力的人”。一个正常人,如果想要备考雅思,一天下来至少需要4个小时,超过两个月时间;GRE也是一样的,时间甚至更久。在这样的高压下,你是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来。说句老实话,那个时候的我已经是在自己认为最直的赛道上奔跑了,放弃了自己过去的那种散步的“情调”。
虽然我们很少认真上课,但是当坐在那个教室里,你是真的很焦虑,因为你身边的人会给你上一课的:有人没来上课,因为ta去考研或者去面试了;有人上完课马上回市里实习(你都不知道人家是干啥的,只是听title名声很大);有人什么都不干,就一直刷手机,但是你知道ta已经早早的保研了。你坐在这里,不知道什么才是你一直想要的:
你一直干的事情,是“有用”的吗?曾几何时,你觉得分数真的不重要,能看得过去就行,你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你喜欢的事情上:把想参加的比赛参加了遍,看自己纯粹喜欢的书,还有你喜欢的人。你看到香港大学教授说的,“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考个随便的成绩”,你认为这才是生活。那个时候你根本不在乎什么是有用的,你觉得这种事情不属于你。
直到你回头了,你才知道什么真的叫做“无用的”:在你的简历上看不到,在你的个人陈述上写不下(你的陈述有中介代劳),不会成为你的谈资,也不会因为这一点有女孩子喜欢你。我知道,这样的“追求”的生活里,我变得无趣了。和别人一聊天,就是申到了哪个学校,自己怎么准备的考试,怎么样可以读到PhD,拿到教职。然后呢?我会变得沉默,因为真的无话可说。
事实上,这种有用的“实用主义”摧毁了我们的可能性。什么叫做实用主义?其实把自己的生活当成投资就行了。实用主义的生活,是要求步步精致,我做出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我确定能为自己产生效益的。比如考证,考标化考试,看专业书,拿第一,做实习(在我知道这会让我上一个台阶的情况下),去读一个很professional的硕士(区别于学术硕士)。这些事情是绝对会带来效益的,它是一条直线。我知道,有很多人会说,我们有时连想走这一条直线的机会都没有,纵使我们想这么做。我并不批判“实用主义”,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刀刀见血,而且以最后的成功作为结果,甚至来说,我羡慕能够完全走向这条路的人们,因为他们完全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另一方面呢?
因为你太注意一件事情了,你就会忽略掉其他的可能,甚至你会觉得其他的可能是“负价值”的。比如,你不会动不动就看一本杂书,因为它们对你的未来看不到确定的帮助。我怎么知道今天我看了一本天文科普书,三十年之后我在选股的时候就用上了呢?这概率太低了。你觉得这个知识点是没用的,因为老师根本不会考;或者你只觉得这个题库里的知识是有用的,别的知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9690676/23d53e5739b82d8e.png)
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得一个人是有趣的?这个时候我会想起王小波老师,一个“有趣的灵魂”。说起来,他一直不是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身上一点实用主义的影子都没有,我觉得他是一个“唯趣味主义者”。他这辈子做过很多事情,街道厂工人,留学生,大学讲师,作家,他都做过,我觉得他的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探寻有趣。他不会纠结这件事情会不会让他20年后的生活多赚一分钱,也不会觉得这个知识没用就不去了解。结果我们也看到了,王小波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同样能力超群,很多女性可以绕开他的长相谈论这个人的有趣(当然,我们绝对不是说王小波老师长得丑,而是说我们完全抛开了长相谈论他)。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我们应该以小波老师为榜样。趣味主义,是要求步步有趣,我只要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和我对这个世界的希望即可。
比如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这人是个书呆子,他每年都能看很多本书。我们可能会猜测他是为了自己的事业逼自己去看书。但是我们都知道逼自己看书是什么感受,所以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比尔真的乐在其中,否则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实没必要看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书。还有巴菲特,我觉得他是一个当代的百科全书似的人物,只要你稍微对他有了解就会知道,其实他了解很多种经管学科之外的模型和学说,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是跨学科的,你无法用一种榔头做好所有的木工活;而这是建立在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上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9690676/1e2c921db51a19e7.png)
分析到这里,我想下我的结论。其实我并不觉得王小波式的成功能够在我们现在复制,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和过去完全不同了,这种纯趣味主义肯定不是经管学子们的归属,也不是绝大多数人的归宿。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在实用主义和趣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意识到纯粹的实用主义让我们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让我们陷入了“管窥效应”;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为自己留有一片天地,去继续探索这个世界的可能性。世事无奈,我们不妨做一个中庸的“实用主义者”,做一个不纯粹的“趣味主义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9690676/ab1ab9da7bfdd96b.png)
向邂逅一万次的世界献上花束。
本文2020.3.18由小零子首发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