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47426/1369e085008a2ae9.jpg)
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完完整整地读完了,文字很朴实很真诚,颇为触动。
作者中专(餐饮服务专业)毕业。作为求职者,作者的职业起点偏低。胡安焉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20年换了19份工作。作者当过理货员、销售员、酒店服务生、加油工、送餐员、绘图学徒、漫画学徒、杂志美编等多种不同职业,最后一份工作是在北京当快递员。据作者自己统计,不算没有或基本没有报酬的工作之外,在二十年时间,他先后干了十九份工作,横跨多种职业,每份工作平均时间仅有半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7426/a4954be104301cf0.png)
问题1:从书中看,胡安焉职无定向,经常改换职业。若胡安焉是你的儿子,为人父母当如何观感?
是无限包容,还是无可奈何?
我希望我不要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
问题2: 如果是你,会如此频繁换这么多工作吗?
坦白地说,绝对没有这个勇气。出生家境贫寒的我骨子里没有安全感,害怕没了工作就没地住没钱吃饭。平生也只做过两份工作。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甚至不会换工作的。所以,我佩服胡安焉的勇气。
或者说,我没有胡安焉的能力驾驭跨度这么大的职业。
或者说,羡慕胡安焉的父母能够很好地托底,当落泊地回到家中,父母终归可以兜底。
当年初入职场,只想着发了工资赶紧支助父母走出贫穷。第一个月工资500元,寄了100给家里,100给还在上大学的妹妹。记得当时很高兴读了那么多年书,终于能帮衬家人了。
问题3:本书是一本回忆录,非虚构写作靠真实取胜。好的不好的人物都在书中了。书中提到的那些不好的人物,若读到这本书,很容易对号入座。作家落笔为字时,如何考虑这种风险?
我虽然也会写作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是不会写那些烂人烂事。并非刻意将苹果好的一面呈现给外在,而是不想惹麻烦。
谁的一生顺风顺水呢,只是遇见了,发生了,伤痛过了,就释然放下,何必太过执着?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虚构小说,说是虚构,其实也是来揉碎了的真实。尽管如此,处理不好,总有人会对号入座,作家因此惹上官司。我没有这种全然真实的勇气,也没有虚构的能力,如是尽量将阳光的一面留在心里,留在文字中。
问题4:为什么快递在中国如此兴盛?
当今中国,可以称作快递王国,在享受快递便捷的同时,是多少快递小哥们的辛勤付出?读这本书时,会让人对快递小哥无限怜惜。
旅居加国,我们也会用Amazon网购,有些商家也有在线购物,但若进到实体店,客流量仍然很大。反观现在国内的实体店,却要冷却许多。问题在哪呢?
并未深入探讨研究,虽然加国网购虽然方便,仅从个人体验来看,仍会经常光顾实体店。
原因如下:一则,网上东西并不全面,有些东西的价格也未必便宜。其次,这边的实体店功能细分比较好,哪一类的东西在哪个店,各有各的功能。第三,停车方便,商圈都有很方便的停车场,而且都是免费。
问题5:文学的价值
读完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想起之前读过的王计兵诗集《赶时间的人》,陈年喜《微尘》都是底层打工文学。
书中作者从事过的职业,我自己是未曾经历过,但并不表示与他们无缘,甚至在生活中离不开这些群体。虽然是一系列小人物,但依然折射着大时代的浪潮。个体如微尘,谁能逃脱时代的滚滚红尘?
《我在北京送快递》成为一本畅销书,已经超过许多写手了。作者虽然居无定所,缺乏长期计划,被生活推着走,但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他。作者爱看书,好写作,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反省自身。人生真的没有白走的路。人生就是一种经历,经历这一生,无论好坏,然后写一本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一种成功?幸福感,真的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做快递,纯粹为了赚钱。而写作,纯粹满足精神需求。胡安焉在捡拾六便士,永远没有忘记抬头看月亮。
这也能理解胡安焉说最初的写作从模仿塞林格开始,也是因为想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初心,守望真诚。
正如胡安焉自己所说:我希望通过写作获得一种生命上的满足感、成就感。一个社会有更多人能够接受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这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方式。多元的社会是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价值、信仰,互相之间没有必要因为差异而伤害。
不需要宏大叙事,只要能够反映实真实的时代与人性,这样的作品,是值得推崇的。
如下摘录部分:
1.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想讨好所有人的冲动是盲目和徒劳的。每个人都会以己度人,你永远无法让一个不真诚的人相信你的真诚。反之,你根本没必要向一个真诚的人证明你的真诚。
2.总之,卑贱的人如果心怀不满,就只会欺负别的卑贱的人,因为反抗权势是要吃苦头的。如果实在是谁也欺负不了,那就只能去虐待动物了
3.我发现当一个人表现得无私时,别人回报他的往往不是友善,而是加倍的贪婪。
4.我生在和平年代,从没经受过真正的苦难,说什么万念俱灰未免贻笑大方。但我确切地记得那个下午——或者说那个下午之所以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就是因为我当时产生的强烈感受:人来到这世上,并不一定是件幸事。
5.我不觉得自己在虚掷光阴、蹉跎岁月。在我看来,只要是认真度过的日子,最后都不会没有意义。这个时候假如亚历山大大帝来问我需要什么,我也会说,别挡我的光线就好。
6.就如毛姆所说,并不是每个人在不用为温饱奔忙后,依然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是曾经艰难甚至残酷的年代迫使我们变得可悲地单调和狭隘,但如今社会环境已经改变了。消费主义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囚禁却始终存在,我们只是看似更自由了而已。而且,相比于限制你做所有你想做的事情,向你灌输你需要些什么并给你途径去实现,无疑是更牢固和持久的促成社会稳定的手段。但这其实仍然是奴役人的方式。
7.就像深海里的鱼都是瞎子、沙漠里的动物都很耐渴一样,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由我所处的环境,而不是由我的所谓本性决定的。
8.我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是一个信得过的老同事、老朋友;无论我和他的价值观差异有多大,他都觉得可以信任我,不必提防我。实际上他要提防的人,是那些价值观和他相近的人。
9.“在心死之时喜欢她的鸭子及枕边的昆虫”——在毫无希望的绝境中的爱,这就是照亮生命的光。尽管她的社会地位在一生中不断下坠,但她的灵魂始终高贵、纯洁。我想在这里向这位曾经感动和安慰过我、为我拨开迷津的利蒂希亚女士致敬,也向她的“伟大的失意”致敬。
10.由此我想到,所谓的自由,实际上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对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尽管每年的农务受到二十四节气的限制,但他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不自由。农闲的时候和亲朋打打牌,农忙的时候忙完一天的农活儿,晚上回家喝点儿小酒,感觉惬意且满足,仿佛自己所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可是文化水平越高,思维和意识越复杂,人就越难在工作中感觉到自由。
11.其实我想说的自由,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上的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精神内容。我觉得假如更多人向往这种自由,世界将会变得更多样化、多元化,更平等和包容,更丰富和多彩。因为向往自由,人们才会有不同的追求,而不必总在狭窄的独木桥上互相倾轧。
11.实际上,通过写作我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打工和自由的对立: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我越来越感觉到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决定意义。
12.事实上,今天我对自己所有的打工经历,只怀有感激和怀念,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怨忿——我承认曾经有过,但已经全部放下了。因为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我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