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现实
03年高中毕业后,大学混了4年英文课程,凭着高中的功底,混过了四六级,研究生除了很少地看点英文资料,我几乎没再用过英语,于是到16年的时候,我的英语基本已经所剩无几了。但是,在国内“一团和气(Hun,混,四声)”和大家水平半斤八两的环境下,我没有意识到自己事实上已经接近零基础的状态。直到16年完成某出国考试,在英国入境处的办理入境手续时。印巴裔边检人员的话,我几乎一句都没听懂。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要来真的了!!!”
抵达英国后,办理银行卡、警局注册、打电话预约GP等等过程中,自己在“Pardon”到不好意思后还继续懵逼的状态,让我都惧怕出门了。但痛定思痛后,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瞬间进入了“战场模式”。我意识到,要么就只是灰溜溜地出来晃了一圈,要么就必须排除万难把英语拿下。因为拿下英语是在此地进修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屌丝逆袭的经历
痛下决心
17年1月到2月底,我花了很多时间调研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方法。这个期间,我看了17国语言习得者Steve Kaufman的分享,看了新西兰龙飞虎的分享,看了国内各种新概念背诵者的分享(也可能是某些机构的段子)。我还看了BBC的《6分钟英语》、《听故事学英语》之类的学习资料。但是,因为在国内不知道我的哪位“神奇”的英语老师跟我讲过这样的“神奇”的事情:只要在英语环境待上3个月到半年,英语自然就会很好。所以,这个期间,我虽然看了这些方法,但因为这些方法执行起来都很有难度,对自律要求很高,但那时候的我甚至直到今天,我也难以成为自律地甚至有点机械的人。我虽然尽力去学习了,但是没有那么自律,或者说我都是三心二意地去执行的,于是,在英国2个月后,英语没有进步的结果,让我的“神奇梦”彻底破灭的。
方法
经过2个月的失败试水,我认识到“易执行的”“正确方法”很重要!正确的方法很多,比如流传很广的新概念英语背诵法、精读(听)和泛读(听)结合法、比如17国语言习得者Kaufman的“大量听读法”、比如二语习得理论的“i+1原则”和“大量输入原则”,其实都是正确的方法。但是,以我这样的懒散性格,我需要的是,正确且容易执行的方法。
然后,我遇到了一个改变我英语的中国人,何老师(微信公众号ID:helaoshi2016)!他,跟我一样,是中国人,男性,年龄也相仿,但是却掌握英语、法语、葡语、西语(母语是汉语和粤语),然后在继续学习德语、俄语等。至少4次成功的语言学习经历,证明了他的方法的有效性,也证明了他方法的时效性。然后,他说他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大量听和阅读,不求甚解,连笔记都不需要。他还办了“免费的自学团”,他说“他要改变中国人学英语久学不会的现状”。这样的方法对我这样已经有些自我否定又缺乏自律的人太有吸引力了,还免费,于是,我完全阅读了他的系列文章。他的系列文章讲了他的语言“自然习得法”(我取的,因为这个方法像小孩子学语言的过程)背后的逻辑,他的实践和具体执行过程。
他认为,输入决定输出,当“听”“读”输入强度和数量足够了,是可以自然输出“写”“说”的。本质上说,他的方法符合二语习得理论“i+1和大量输入”,符合Steve Kaufman的介绍的“大量听读”方法。因此,既然科学和实践方面都有支持,那就说明方法确实正确和有效。而且他的方法中只要求第一阶段大量听,第二阶段大量读,中间穿插语法学习。除了语法需要主动去学,听和读阶段没有任何执行质量要求,当背景音听,三心二意读都没有问题,而且,学语法时是带着问题,回去查找相关内容,使得学语法的过程事实上不仅不难,甚至很轻松而有效。
整个过程大体分成2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开耳朵。方法是大量听!第二阶段,打开嘴巴。方法是大量读!整个学习过程,根据执行情况,大体需要1000小时。
第一阶段的听,非常容易执行。每天吃饭、做饭、上下班路上、散步、跑步锻炼的时候都可以听。这些时间原本都是不会被人注意会悄悄流逝的暗时间,但现在,只需要轻轻带上耳机,于是,这些时间就都可以产生价值了。
第二阶段的读,更是容易执行,而且充满吸引力!每天饭后休息的时候,每天晚上和每天早上的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特别是,这些阅读材料,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理财、比如专业。无论是哪种内容,都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收获阅读的乐趣,专业能力的提高,还可以附带收获英语水平的提高。理财和专业,原本就是需要阅读学习的,现在不仅能学习这些,还顺带提高了英语,特别是英语原版书一般比国内书的质量要高很多,因此,学习质量更好。一举多得,不亦乐乎。
坚决执行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来就很美妙,不亦乐乎,但是事实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那就是,这个过程是有要求的。大体是要有一定强度(每天不低于1.5小时),要有一定难度和多次重复(事实是i+1原则,要比现有水平略高。要容忍高的那部分输入时带来的不确定感,同时要多次重复,要把高的没掌握的部分通过多次重复掌握下来),要有一个较长的持续投入过程(不低于6个月)。
首先是要有一定强度。要尽量做到每天都要输入,而且要超过一定的时长,每天至少1.5小时吧,哪怕是当背景音都要达标。虽然实际上,中断一两天问题不大,但是还是应该尽量坚持做到每天都听到位。因为自己虽然现在打开了耳朵,但我却比半年时间多付出了3个月的时间(我起初坚持了6个月,但当时因为觉得难以量化,进步不显著,离开了,换用其他方法继续学英语,直到到9个月效果显著了重新回归)。
根据神经记忆规律,记住东西的过程其实就是锻炼大脑的过程,就跟长肌肉是一样的过程。让大脑“长肌肉”只能通过“低频高强度”和“高频低强度”实现。
低频高强度是指集中一段时间,重点攻破某一个内容,不断有针对性地重复这个内容。比如,英语背诵法、精读精听法。但这个过程痛苦较大,一般人很难坚持。
高频低强度是刺激强度不高,但是持续时间较长。比如,我们学习汉语的过程。无论是书写还是说话,我们也都经历过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因为刺激强度不高,所以,我们一般都没在意。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将自己沉浸在汉语环境里长达数年才掌握了汉语。比如,很多川渝地区或少数民族的同学,他们的母语其实是四川话或自己的民族语言。很多人都是上大学后,才开始逐渐习得标准的普通话。习得普通话的过程是怎么实现的呢?其实是通过上课、和同学玩、电视、电影等大量输入,才习得的。这种高频低强度的方法耗时稍长,但是因为强度很低(不求甚解即可)、充满乐趣(输入感兴趣的材料)、容易实现而更容易实现,而且效果几乎无痛更自然。
第二是要有一定难度和多次重复。这条事实上是i+1原则(i就是自己I),要比现有水平略高。要容忍高(没掌握)的那部分输入时带来的不确定感,同时要多次重复,要把高的没掌握的部分通过多次重复掌握下来。
听的材料要高于现有水平,反复听,直到大体能听懂75-90%才能换新内容。反复听意味着有些时候很枯燥。我当时用新概念英语训练时,每天要听3个小时,而且要尽量是专注地听。说实话,真的挺枯燥的。不过,我当时认为,既然听新概念是为了打开耳朵进行的输入,那么其他输入应该也有效吧。所以,每次听得我枯燥难受了,我就会去听BBC新闻,或者看看英文视频,反正只要达到我给自己定的3小时目标就可以了。
第三是要长期坚持,至少半年,或1000小时输入(根据自己基础有变化)。以英语听力为例,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要至少持续输入6个月以上,神经才能对这种语音刺激形成稳定的神经回路。哪怕是已经坚持到能听懂BBC了,但是因为没有继续输入和刺激,这些神经回路都会用进废退的。因此,必须要保证至少要超过半年。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做了一项名为Language Difficulty Rankings的研究表明,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零基础习得汉语需要2200小时。那么我们反向可以认为,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零基础习得英语也需要2200小时。但是,我们至少已经有了高中基础,所以实际耗时要少一些。与我而言,我花了1年时间(每天约3小时输入,大概是1000多小时)达到能大体听懂《经济学人》的水平。
成果
17年的12月,我惊奇地发现我的耳朵打开了,我能大体地看着没有字幕的英文视频学习了。又过了3个月,我能听懂的东西越来越多,连我原来认为很难的BBC里的长句都能听懂了(不认识的单词还是听不出来)。(这3个月,我主要是随心听,想听什么听什么,不过主要仍然是BBC新闻。)于是,一方面,我认识到自己已经突破了英语第一阶段的学习——打开耳朵。另一方面,我认识到自己要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了——打开嘴巴,即通过大量阅读,增加词汇量,打开输出能力。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并把原来分配给大量听的时间给了大量读。
读的目的很简单:扩大词汇量,进一步训练语感形成下意识。读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恶魔奶爸说的带有英语原文的听力材料;一是没有原文的阅读材料。两种材料均可以用来阅读,其中前者要更好些,因为可以把文字和正确读音联系起来。然后,我意识到BBC新闻的几句话无论是文字的信息量,还是词汇的重复度都很有限。于是,我试着找了找更好的材料,包括CNN和The Economist。两个材料都很好,都会针对某一事件做详细介绍和讨论,所以无论是句法还是词汇都要更高级。特别是,我试着盲听了一下,除了不认识不熟悉的单词,大意也都听懂了。于是,我惊喜地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已经初步达到了可以听懂和读懂《经济学人》的水平了。
复盘
目的很重要!为什么必须掌握英语,值不值得你投入这么多业余时间?
方法是核心!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低频高强度,还是高频低强度?
可行性计划是保障!要落实到每天!形成习惯。是利用早晚这种不被打扰的时间,还是利用通勤时间?
补充:
如何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英语学习过程事实上是一个用英语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即,读音 - 词汇 - 物理事物重新构建的过程。因此,最佳的材料其实是有图像、英文字幕和发音的资料。但是因为,带有图像的资料容易因为图像和故事让人更关注故事,而不是语音,所以,更推荐带有文字原稿的录音。这样,在听和读的过程中,会自然建立发音和词汇之间的联系,又通过大脑的自动脑补功能,实现三者关系的构建。特别是,这种带原文的语音资料,因为占用体积小,更容易获得,以及随时随地可以听读,所以更为方便和实用。
我本人是使用《每日英语听力》app,并购买了终身会员。非会员享有的资料内容已经可以满足学习需求,会员的功能主要是一键下载,面对大量语音信息时节省时间,非常方便,再一个有一些会员才享有的资料和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