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由李芳芳导演的《无问西东》上映。这是一部为纪念清华大学百年传承所拍摄,却被“雪藏”了5年的电影。
“立德无言,无问西东。”寥寥数语,却曾被作为清华校训,在功利主义盛行,大学日益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诞生地的当下,无疑为众多或迷茫困顿或志得意满的青年人贡献了一剂良药,如何寻找内心的本真,保持一种人格的自由独立与精神世界的纯净与高贵。
138分钟的电影,导演用发生在4个时代的青春故事,展示了不同历史下年轻人的人生选择。本片不仅是一部展现知识分子(可以说是“菁英”级知识分子)自我救赎心路历程的文艺片,更是一部年代感十足的青春片。导演贾樟柯偏爱这样的叙述方式,如《山河故人》等作品,但这种叙述方式存在很大风险,操作不当便会是一盘散沙,而本片四个故事的主人公皆为清华校友,故事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并非有生硬的拼凑之感,充分展示出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这种百年风骨,由导演李芳芳,用女性细腻的视角捕捉,定格在胶片上。
心之所向,心之所往 ——从电影《无问西东》看人性的高贵与真实继冯小刚叫好又叫座的《芳华》、陈凯歌“史诗级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妖猫传》之后,《无问西东》再次呈现出强大的演员阵容,演员们都展现出了自己精湛独到演技与个人风格,几乎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甚至每个配角,都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师,堪称是国之栋梁。与此同时,影片也发出了“何为真实?”“何为初心?”“人的一生如何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令人振聋发聩的诘问。
其实就是一个人类世代思索、不断永其一生去检验争论的话题:人应该如何有意义地去度过一生?
曾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给出了答案: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
心之所向,心之所往 ——从电影《无问西东》看人性的高贵与真实祖峰饰演的梅贻琦面对严重偏科的文科奇才—吴岭澜(陈楚生饰)的困惑,并未采取专制手段,而是说出这样意味隽永的话,让他自己思考,做出选择。“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高明之处并非“授人以鱼”,而是让受教育者进行独立的思考。这位校长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在清华亦享有很高的威望,加之泰戈尔访华事件的触动,吴岭澜选择了尊重自己“兴趣的真实”,后来也成为清华的教授,简单数语,却对一个学生的一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人面临文理分科,高考填报志愿的重要关头,明明喜欢文科,读了理科,明明想报考冷门专业,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违背了初心,结果大学四年只为混张文凭,甚至退学的悲剧也时有发生。金融、财会、软件等专业年年爆满,历史、哲学、地理等专业有时都无法招满,多数依赖调剂,甚至有人走上工作岗位才不堪重负,悔不当初。抗战期间几家南迁的高校在昆明郊外成立了西南联大,作为一位躲避空难时要带上鸽子的老师,吴岭澜以身作则,也影响了富家子弟沈光耀(王力宏饰)的人生选择。
心之所向,心之所往 ——从电影《无问西东》看人性的高贵与真实“我们怕的是,你都还没有想好怎么过好这一生,命就没了。”面对泣不成声的母亲,病重在身的父亲,当初那个推窗听雨,清逸俊朗的意气书生内心是挣扎的、犹豫的,动摇的,不忍的,可当他看见战争将原本的文明和谐骤然摧毁,活泼可爱的孩子尸骨无存时,他仍然毅然选择了投笔从戎,接受残酷的训练,投身枪林弹雨的空中战场。
“他们可能技不如人,却无一例外视死如归。”
这就是贵族的担当,如同当年被发配至西伯利亚的俄国贵族,无惧无畏,淡定从容,安顿好妻儿,以视死忽如归的勇气去面对前路的惨淡与艰险。他们优雅时,拥有如蒋捷文人墨客般的闲情逸致,妙手著文章,危难时,亦能如嵇康般一身正气,铮铮傲骨,不坠青云志,热血洒战场。
无一例外,他们都选择了内心的真实与担当。
60年代陈鹏(黄晓明饰)选择的是爱情的忠诚与真实。
心之所向,心之所往 ——从电影《无问西东》看人性的高贵与真实他暗恋王敏佳(章子怡饰)已久,片中多处展现了他对王敏佳的赤诚之心:他为她补好刻章,刻章都掉落在人群中后他惊慌失措,不顾一切要找回刻章;他为她做了很多立体的木刻,甚至握在手里手掌已经渗出血来;他拉着她的手飞奔在清华园的各个角落,借对“核”的定义解释对她吐露心意,他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的时候几乎要激动地落泪了;看到李想握着心上人手臂时脸上那种凝重与绝望。明显可以看出他喜欢王敏佳!非常喜欢,是一种从上到下,从外表到内在灵魂里最真实的喜欢。
“章子怡全身都是戏。”“章子怡的脸一出现,片子的高级感就显现出来了。”
“国际章”在《演员的诞生》里怒批“流量小花”郑爽、王俊凯等没有演员的基本素养、职业操守,其实谁都知道她是有资格这样说的。从《十面埋伏》到《艺伎回忆录》,从《一代宗师》、《梅兰芳》到《罗曼蒂克消亡史》,她的面部表情都是十分入戏的,她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饰演的角色原本水性杨花,可最后沦为日本人的地下性奴,她用脸上的表情诠释了一个原本是中国上流社会的女人被异国底层男人肆意蹂躏的心理变化过程,从最初的轻蔑到恐惧,再到麻木,最后那种在骨子里的恨,都被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她在本片中的角色塑造同样立体生动,前后对比鲜明。
导演通过全胶片拍摄,让每一帧的画面与构图都展现出无法言说的美好,金黄色的银杏如飘洒的飞舞的蝶,旷远开阔的草坪,静穆矗立的建筑,这些唯美灵动的景致更加衬托出王敏佳的气质与个性,使她成了“美的代言人”,美到不可方物。
心之所向,心之所往 ——从电影《无问西东》看人性的高贵与真实从前的她梳着两条长长的乌黑发亮的辫子,穿着精致的衣裙,颇有贵族小姐的派头,笑起来如同一弯明媚的月牙,影片对她的回眸、裙子的图案花纹以及裙子的旋转都进行了几次特写处理,她就是如今光芒闪烁的焦点,人人歆羡又嫉妒愤恨的对象,她无忧无虑,看到不公平的事义愤填膺,单纯可爱,却不知这样高调的性格已经一步步将她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王敏佳发现师母以殴打自己敬爱的老师,为老师抱不平,和李想写了一封匿名信恐吓师母,虽然在笔迹上做了手脚,但因为标点符号被发现。师母控诉王敏佳“勾引男人”,原本清纯可人、落落大方的王敏佳骤然由巅峰掉下谷底,起初医院的人还是帮她在据理力争的,只要李想说一句,“这封信是我们一起写的,就是看不惯你打我们老师。”事情还不会闹大,可这时李想的懦弱自私、渺小的利己主义就展现出来了。他太想去支边了,支边对他而言比王敏佳的名誉甚至生命都重要,他退缩不前,王敏佳见他这样,一口把事情全部揽了下来,原本就遭人嫉恨的她居然变成了特务,以此弥补内心失落感的相册居然成了证明自己“特务”身份的有力罪证!左脸颊上清晰可见的的印痕还未消掉,她就成了“美帝特务”,“小资产阶级者” ,她被挂上牌子,剪掉珍贵的头发,被之前嫉妒她嫉妒得咬牙切齿的同事批斗,被怒不可遏丧失理智的疯狂群众残酷殴打。
如果说《芳华》中同宿舍女生对何小萍的孤立,文工团战友对她的排斥只是一种小范围的“群众之恶”,还未上升到危及生命的程度,而在特殊年代的批斗无疑会要了一个人的命。那是个“丈夫揭发妻子,儿子举报父亲”的年代,老舍自沉昆明湖,傅雷含恨自杀,多少人不堪忍受,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性感尤物玛丽莲被扯掉头发,撕毁衣服,曾经美丽迷人的“女神”王敏佳被打得几乎断气,脸被砸烂,鲜血直流,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长期忍受无性婚姻、被冷暴力对待以致心灵扭曲的许师母看到出了人命,在擦肩而过的丈夫眼中看不到半点希望后径直走到井边跳了井。
心之所向,心之所往 ——从电影《无问西东》看人性的高贵与真实许师母刘淑芬并非十恶不赦的坏人,她自身也是悲剧,辛苦供许老师上了大学,结果接受了新思想的许老师与自己形同陌路,恰如路遥《人生》中的刘巧珍,她也曾青春年少,穿着裙子拉着手风琴在他身边幸福地笑,可身边的人变了。他对所有人都古道热肠,唯独对她冷若冰霜,王敏佳再不幸,还有陈鹏陪着她,但刘淑芬强迫得来的婚姻就像一座监狱,最终成为了那口她葬身其中的井,她掉下去,再也没能爬上来。
陈鹏流着泪在大雨中挖了坑,准备将她埋葬,她睁开眼在自己身边的不是所谓的她爱的李想,而是爱她如生命、抱着她放声痛哭的陈鹏,陈鹏冒着极大的风险,对所有人称她已经不在人世,将她带回自己的老家,那个曾一贫如洗却民风淳朴的村子。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好好对以后的人吧。”
李想在王敏佳的坟前捶胸顿足,陈鹏只和他这样淡淡地说了这句话。
在命运的选择前,有人选择了明哲保身,事不关己,而有人选择雪中送炭,不离不弃。
王敏佳的脸毁了,她觉得自己一直在往下掉,深不见底,周围一片漆黑,她非常害怕,她连睡觉都不摘下蒙脸的围巾,可见她有多害怕面对毁容后的自己,这时候,如果身边没有一个人一直支持她、安慰她脆弱的即将崩溃的神经,她应该和许师母一样,走上不归路,而陈鹏不停地安慰她,有个细节,他把她的手舒展开来,将自己抱得更紧,更紧,自己为她托起一片天,带领她走出漫无边际的噩梦般的黑夜。
即使日后的工作环境再艰苦,他也给她写信,寄不出,就存着,以后一起给她;知道她是极爱美的,给她寄雪花膏,让她修复受损的皮肤;寄给她北京的银杏叶,让她不要太想家,他几乎为她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即使淳朴的村子也未能逃避批斗的腥风血雨,她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他的旅程。
“从前都是你照顾我,现在,该我照顾你了。”
心之所向,心之所往 ——从电影《无问西东》看人性的高贵与真实大漠飞沙,茫茫戈壁,却再也阻挡不了两个共同经历过生死,把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都掏出来给对方的人。
当初那个胆小自私的李想,也在无尽的煎熬中也通过自己的善举在大学中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救赎,一切皆有因果。
“却道故人心易变。”人心都是易变的,可还是有很多人一直在坚守,一直在患难与共,雪中送炭,因为自己的初心还在。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如是说,人性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非奸即恶,对比分明的,而是在家国忠孝,个人与他者之间不断犹豫挣扎,只是有人选择与世俗妥协,有人选择坚守内心的真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善。”影片最后民国大师的风骨犹存,嫉恶如仇的闻一多,温文儒雅的徐志摩,诗意栖居的沈从文,钱穆、冯友兰、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孙立人、蒋梦麟、马约翰、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陈省身、华罗庚、穆旦、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蒋南翔。那些青年才俊站在大诗人泰戈尔身边,神情笃定,出口成章。相较于如今学术氛围日益功利浮躁的年代,高校性侵事件层出不穷的今日,他们坚守住了知识分子的底线与尊严,他们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春风化雨,温润如玉,倾盆大雨,敲击的不仅是“屋上无片瓦”的屋顶,更是学生的灵魂深处,如何保持一份自我的本真,坚持“道”的精神,如何达到“自由而无所待”的逍遥境界?或许看完本片,心潮澎湃之余也会有所启发吧,毕竟,人是会思想的苇草,还是要有点精神的。
心之所向,心之所往 ——从电影《无问西东》看人性的高贵与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