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的《谈美》一书,是受了寻虎老师的文章影响,对他常言的意象及美学的概率和意义不甚了然,欲知其所以然,才读的。
说实话,文学理论类的书籍读的不多。但因怀了明确的目的,读起来也没觉枯燥,反倒有些乐趣。读罢,收获了不少新知和感悟。
先说概念类的新知。
“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作形象。”
把它变成自己的话说,我的理解——物(意象)本无大小美丑,人通过知觉(眼耳目舌口皮肤等感官)认识它,立刻会产生相应的形象,此时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物与外界的所有关系绝缘,单纯地欣赏它,从这种无所为而为的状态中,得出的物我交感共鸣而引起的美感,便是真正的美。
另一种是把物与外界关系联系起来,按着不同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艺术的等)来想象和思考物的美感,因加入了理性的成分,使得物的美感失了本色。并不是说原本美的物不美了,而是出现了美的分别——同样的物会有不同的美——侧重于实用看到的是善,侧重于科学看到的是真,侧重于美感看到是美。而真善美都是美,只不过因了差别而使物的美失了本色而已。
简单说就是:意象--知觉--形象--直觉--美感。美感只存在于无所为而为的状态下,有所为而为的状态下生出的美感是快感。理论性的东西是有点拗口。
再说感悟。
知道了美感源于形象的直觉,于是便开始考虑形象的问题。因为形象的来源渠道多样,而且对待同一事物的形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直觉到美感,也就是说美感是一种欣赏能力,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就好比观赏同一幅名画,有人一看便说美,有人却看不出美,还有人看着不美,这就是一种美感能力差别的体现。
而这种能力的差别还不仅仅体现在欣赏环节,还体现在随后的传达环节上。还举上面的例子。说美的人若能把那美感的缘由明明白白地道个清楚,让别人信服,这又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如果他还能把那已有的美感动手绘画出来,形成直观可见的不同的新的画,并取得别人的认可,那么这种对美感的传达能力就又高了一个层次。
这里是针对一幅画而言,写文章也是这样的道理——把一个个美的意象,通过物我交感后的共鸣所成就出的情趣,联想出成片的新的美的意境,再用合适的恰当的文字,把它确切地、完整地描绘出来,自然就是一篇充满美感的好文章。
由此可知,发现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要表现和传达美更非易事。唯有勤学苦练,方有浑然天成的机会。是故,路漫漫修远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