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朱光潜《谈美》的读后感,本书薄薄的,但对美的理解和分析倒是有板有眼,头头是道,我向来以为美这东西是见仁见智,最难说什么了,好比我觉得这个好看,你觉得那个好看,这有什么好说的呢,谁都有自己的道理。
而朱先生却是拿起神奇的梳子,从源头开始给“美”梳理起来。
事物的三种面向
首先朱先生承认同一事物存在多种面向,大抵分三种,实用的(好的、善的、有利的)、科学的(有因果的、归纳的、真实的)、和美的(直觉的、本身的、无为而为的)。
而这三种皆是我们需要的、是我们所饥饿,没错,美作为无为而为,也是我们我们所饥渴的,它并没有因为于生存需求相关性低而被人所忽略,人生而来的空虚、孤独和分离驱使着人类与“美”在一起。
美“属于”谁?
有人说,美属于物本身,是美丽之物本身的属性
也有人说,美属于看物的人,是看物的人赋予了物“美”,不然何以有人觉得这个美,有人觉得这个不美呢?肯定是人给物的,物自己能分什么美不美呢?
这里就要提到我们人类那并不怎么真实,但足够应付生存的“知觉”和只要我愿意,万物皆可拟人的“移情”大法。
首先,我们要承认我们是必须通过知觉才能认识事物,而知觉本身并不特别客观,它本身是有选择性,比如说:花是红色的。这会让我们以为红色是花的属性,其实这是人类知觉下的花的属性,并非真的花本身的属性。何以见得?因为颜色只是知觉接受波长时的一种反映,也许小狗看见的花就不是红色的。
我们必须对事物进行必要的加工,才能认识事物,而这个加工的过程夹杂了太多私货——自己的主观性。
主观性从哪里来呢?
从上面说的面向来——实用吗?科学吗?美吗?
按照朱先生的说法,凡事掺杂了实用性和科学性的都因其“有用”而远离了本身,因此与美的“无为而为”相悖,无法称之为美。
比如“因为陶渊明是我老乡,所以我觉得菊花很美。”不成立的。
比如“这个壶设计得极其方便,所以我觉得它美。”不行!
比如“这个相对论的方程式也绝了,分毫不差!美得不行。”nooooooo way!
比如“因为她很善良/身材火辣,所以觉得她美。”别想了。
朱先生认为,美不是快感,也不是甜美的联想,仅仅是这样是不够的,美必须让人移情——比如你看见西施捂心皱眉,你也忍不住心痛了。
“物的形象是人情趣的返照。“这是其一,人的情趣高,看的物情趣也不同,有些人看花就没有什么感觉,而有些人看花就会移情、会落泪。
“移情于物、并吸收物的姿态与自我,还要模仿物。“
看见美的东西,你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移情到美身上,以为自己和他是同一的,分不出彼此,你下意识地想要模仿它,真正成为美的一部分。
因此,美是可以陶冶情操的,虽然是间接的作用。
哎,与美为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