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与尘埃

作者: 松下的瑜 | 来源:发表于2016-04-20 21:40 被阅读38次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或才华横溢,或聪明绝顶,他们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他们无休止地享受着数不尽的鲜花与掌声,也无止境地享受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脆弱。他们都被称为天才。然而世间也总有不幸的天才,他们忍受着生的痛苦和黑暗,却在死后留下一片光明。

    聪明与疯子

    1853年,在荷兰南部一个牧师家,梵高出生了。他和大多数天才小时候一样,并不爱学习,也没有在任何方面显示出他的天赋异禀。16岁时不再读书的他,因为父亲的关系进入当时古比尔最大的画室分店,成为店里的店员,他的质朴,热情,真诚,受到了很多顾客的喜欢,也被当时店里的经理,也就是他的伯伯认为是前途一片光明。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条件,他边工作边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和文学作品,更是逐渐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他也因此认识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尤其是米勒。

    那段时间,是他最为愉快而又难忘的时刻。然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为一次求婚的失败,让这位敏感的男人变得心灰意冷,就像是在他熊熊的热情之火上被强行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他开始变得绝望,对工作不上心,对自己不上心,最终也因为顾客的强烈要求,他不得已被解雇。后来他开始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变换工作,甚至开始学着绘画,创作。但是由于他的特立独行,他的随心所欲,已然让家人对他陷入无尽的绝望,所以他那开始深埋在心底对艺术的渴望和热情燃烧都只变成了他孤独一人的坚持。

    如同他自己说过的一段话,“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 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在爱情的一次次痛苦绝望过后,在事业的一次次岌岌可危过后,在梦想的一次次失意破灭过后,他的偏执,他的疯狂,都让他从一个本该平平静静的能过好安分日子的人,变成了不可理喻的“疯子”。

    死亡与永恒

    在生命终结的前期,他完成了很多在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如同他一般,并没有得到欧洲任何绘画艺术界权威和同仁的认同与肯定,变得何其落魄不堪。虽然他的身边有如阳光一般,温暖他,照耀他的画家毛威,竭尽全力地帮他寻找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然而上帝似乎已经永远的忘记了这个已经深陷黑暗泥沼的不再年轻的孤独灵魂。他终日郁郁寡欢,在医院接受着无休止地治疗,靠着弟弟给予的一次次的援助,对他无限地殷盼希望会有转机的时候,这个心灵馈线已经完全崩塌的独行者选择了在1890年的7月27日,朝自己曾经热血沸腾的身体开了一枪,虽然被抢救,但他俨然不再对世界有任何的留恋与期望,于7月29日凌晨平静地逝世。他在遗书中写到:痛苦将永存。也许他是决绝地不想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做自己吧。

    而如今,世人却永远地认识并记住了这位桀骜不驯而又才思卓越的艺术天才。他那惊世骇俗的割耳事件,他那无与伦比的旷世奇作。世界各地展览他无以计价的各种书信与作品,甚至成就了他的那幅拍卖会最高记录,然而曾经却无人问津的《向日葵》。

    就是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却永远不能睁开眼睛再看看这个世界,也永远不会知道自己那么多年痛苦寂寞岁月的后来是如此灿烂夺目。他的灵魂早已随风行走,尘埃落定。也许在未来某一瞬间,他终于会像那株向日葵一般,面朝阳光,绚烂开放。

    在灵魂一角可能有着一座燃烧着炽热火焰的火炉,然而无人来取暖,过客只是瞥见烟囱的一抹。但总有一个人,他会看到那团火,而且走过来,陪我一起。

    ——他流过浪、割过耳,作品一度不被世人接受,却始终“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去世时年仅37岁,留下《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名作;他说: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害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才与尘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qt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