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以为《无隐私时代》是吐槽现代社会人们难以保护自己隐私的问题,看完之后才发现作者对隐私问题有很多角度的思考。我认为,一本好书不仅仅是传递态度,还要有理有据地陈述事实。这本书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作者阿奇科·布希是美国作家,供职于《大都会》杂志20年,涉及到的领域很多,包括文化、设计和自然。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到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广阔,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作者主要是想告诉我们,无隐私时代中隐形的乐趣。
01 儿童世界的隐形
很多小孩子都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是为什么呢?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有一个概念叫作“客体永久性”。
简单来说,给刚出生的婴儿一个可爱的玩具,他们会伸出手去够它。但是人们一旦用布盖住这个玩具,婴儿的注意力就会马上转移到别处,这时在他们的思维里,仿佛玩具彻底消失了一样。
而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会有一点不一样,他们会继续寻找这个玩具。因为他们认为即使看不到玩具,它也是存在着的。
“客体永久性”指的就是人或物体即使在不被肉眼所见的情况下也是继续存在着的。
由此,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小孩子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渴望藏起来,又渴望被找到。心理学家大卫安德雷格认为,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藏起来的过程体会到力量感,渴望被人找到,深信自己被人记在心上。
孩子们不仅喜欢躲猫猫的游戏,还迷恋一系列让人隐形的元素。那些孩子们爱读的童话故事里,你总会看到让人隐形的道具,《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秘密花园》等耳熟能详广受欢迎的故事里,隐形元素为孩子们打开了新的世界,让他们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另外,当孩子稍微大一些之后,他们又拥有了自己“看不见的朋友”。这个特别的朋友,可以陪伴他们度过特殊的时期。
可以说,人的一生从婴儿到成年,都与隐形元素息息相关。
02 自然界的隐形
大自然非常神奇,也特别喜欢隐藏自己。
以动物为例。英国动物学家休B科特发表的经典著作《动物的保护色》里提到,动物的保护色有三种用途,分别是隐藏、伪装和自我标榜。
动物的保护色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
为什么北极狐有雪白的皮毛?
为什么热带树蛇的皮是鲜艳的翠绿?
甚至,为什么蝴蝶停留时会收起翅膀?
这些聪明的动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隐藏自己,比如改变外表颜色,甚至还能使自身颜色随着时间与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而大自然生物的神奇隐形技能也给了人类无数灵感与启发。
诗人济慈曾经把诗人比作变色龙,他认为诗人像变色龙一样,“既享受光,又享受阴影;无论境遇好坏、得意失意、地位高低、身份贵贱,都活得热情。”从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科学之美和文学之美是交融的。
大自然的生物学会隐形,去适应这复杂的自然界,这种适应性,与环境的相容性,归属感,或许是人类所向往的。
03 自我的隐形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话一点也没错,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我们的隐私无处隐藏。随着科技的发展,隐私被侵犯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手机里的app获取信息和数据。过度曝光,终究是很多人害怕的,因为这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但是也有一些人,渴望被看见。被更多人看见,往往意味着更成功。活着就是为了与人分享生活的回馈,一个人活得好坏,不在于他真正做了什么,而在于被别人看见做了什么——这些早就成了人类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观念。
比如,你和男朋友去了一家非常昂贵的餐厅,用餐很开心。接下来,你会美美地摆拍各种姿势的照片,选出最美的,在朋友圈发布一组九宫格,并配上精心构思的文案。过了一会儿,收到了几十个赞。此时,你的心里的快乐程度一定大于刚刚用餐的过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现代人吃饭之前,总是让手机吃饱。
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分享自己的生活,想要被看见。这是个人意愿,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并不在于别人看见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自己真正做了什么。以这句话为做事的准则,很多事情都能做得踏踏实实。所以,是否被人看见,又有什么关系,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