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文‖张爱敏

上课时,读到《列夫托尔斯泰》文末有这一段话“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我突然有点泪目了,情不能自已。
是啊!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但他又是痛苦的,它看透了暴政、虚伪、丑恶和苦难,也看清了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的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我呢,不就是如此处境吗?我承认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追求一种和谐共生的班风,我追求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我向往每一节课都是赴一场与俊男靓女的约会。可这一届学生却事与愿违,天天如在夹缝中生存,忙碌充实,云淡风轻的时光总是擦肩而过,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时时萦绕心际,有一种说不清言不明的“怕”,特别是七年级期末时,几乎崩溃,历经两个月暑假的治愈,在无奈之下又走进了哪一间“恐惧“的教室,感觉自己可以战胜“心中的魔鬼”。但事与愿违,历经国庆作业检查,历经课堂三番五次的“无效教育”,我彻底崩溃了。踉踉跄跄回到办公室,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泪如雨下,最后嚎啕大哭。我谁都不怨,我只怨事与愿违,我只怨追随理想的教育为什么就这么难!
曾经,最幸福的时光在课堂,最美丽的情感在师生。就像李政涛教授所言“活在课堂里”,我的使命在课堂,我的生命也因课堂而富有意义,是课堂成就了我,是学生成全了我。我活在课堂里,也成长在课堂里。
而现在,倾其所有的付出竟然成了笑话,全身心的投入竟然遭遇污蔑。为什么会这样?
今天读到王开东老师的文章,忽然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钱钟书先生从事教职之后,顿悟出“天下中所有的轻视,最厉害的是学生对老师的轻视”。
特别是读到钟书先生应邀为吴宓先生的日记写序,当窥见老师当年的诸多心事,大为震撼,羞愧难当。立即回信自我检讨,谴责自己:“少不解事,又好谐戏,逞才行小慧……内疚于心,补过无从,唯有愧悔。”
但看到吴宓先生对钟书之爱,又自愧不如,更是感叹不已。我再一次反思自己是不是就是弗洛姆笔下的权威人格?我能否容忍和鼓励学生的异见?有没有勇气允许学生对自己的不敬?我是用一种方法去教50位学生,还是用50种方法去教一个学生?
又想起那次中途接班,遇到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但自己始终以为师之爱去走近她,关爱她,呵护她,历经了半年时间,终于看到了曙光。于是,把那篇属于我们故事《一心良善为人师》发给孩子,并留言“我们的故事”,孩子的回复又让我泪目了:
谢谢老师,我没有忘记过我们的故事,我和同学说您真的是位好老师,我最对不起的也是您,我现在有在好好学习也有目标了,不会再像之前一样对什么都无所谓,也不会伤害自己了,我学会控制自己脾气,不会目无尊长。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不放弃,谢谢您的牵挂,我由衷地感谢您!
把孩子当孩子,把孩子当自己,把自己当孩子,把自己当自己。又一次默念,又一次成长。
自己要做自己,也要允许别人做自己。
真正的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真正的爱,是托举,而不是放弃。
真正的爱,是放下,而不是逃离。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相信,我定能在孤独中坚守,重拾教学勇气,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