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吐蕃帝国,因为收留西迁的一支回鹘,让他们建立了一个甘州回鹘的附庸国,却导致了自身的灭亡。崩溃后的雪域高原,走上了和中原草原差别很大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从而带来了藏传佛教的独特体系,而藏传佛教对元明清的帝国统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1、雪域高原地理条件特殊,资源极度匮乏,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分成一个个小部落,有部落的首领来领导的。一直到了公元600多年初期,即唐太宗时代,才由松赞干布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就是吐蕃帝国,于是也就有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
1.2、雪域的地理特征:它有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都属于世界上的最高山脉之列。高原的北边昆仑山到祁连山一线,基本是青藏高原和西域的分界线,北边就是塔里木盆地,高原的南边是喜马拉雅山脉,大致青藏高原和印度平原的分界线。高原上多数地方都不适合人类生存,只有在大山之间的河谷地区,海洋上的水汽能够曲折的传进来,也形成了一些很分散的,能够维持人类生存的小区域。
20吐蕃:雪域霸主的聚与散1.3、雪域高原能分为三个亚区域:在东北方向上是安多藏区,包括今天的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的西北。东南方向上是康巴藏区,主要包括今天的西藏东部四川西部云南的西北部。卫藏地区,包括今天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卫”在藏语里就是“中心”的意思。吐蕃帝国的核心地区就是卫藏,最高统治者叫赞普。松赞干布是第一个有明确年代的赞普,之前的雪域高原历史都处在传说之中。
2.1、但可明确的是,松赞干布之前高原上就已经有了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叫苯教。苯教是多神教,有撒满教的特征,就是类似于跳大神的那种。高原上最初那一个个小的部落,其首领都兼有宗教的属性。松赞干布建立吐蕃帝国之后,这些部落首领就成了帝国的大贵族,而苯教与贵族制在吐番帝国内部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2.2、吐蕃帝国是迅速崛起的,刚引进文字,(有了文字是个前提,中间需很长时间积累才能发展出官僚系统,如中原在商朝出现文字之后,用了1000多年才在战国后期建立起官僚体制。)不可能通过官僚体系进行中央集权式的统治,赞普肯定是和贵族合作的。但贵族都有离心倾向,不愿受控制让自己丧失独立性。松赞干布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寻找控制贵族的办法。
3.1、在精神层面引入了佛教对抗苯教。苯教是多神教,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主神,各部落之间没有精神上的认同感,有离心倾向,很适合贵族的需求。而佛教不是多神教,是普世主义的宗教,能够建立一种超越地方小群体的大范围认同感,这特别符合赞普的要求。
3.2、在物质方面采用了控制位于安多藏区的重要贸易通道-“青海道”来获取西域的财富。雪域内部无官僚体系,交通太困难,税收成本太高,高原南边是喜马拉雅山西边是帕米尔高原,不可能跨过大山去找财富。而青海道这条可以直接通往河西走廊与西域的通商之道,可提供不间断的收入。只要控制住安多藏区和这条通道,就能获得物质来源,从而有效的压制贵族维持帝国的统一。
4.1、安多藏区算是中原与吐蕃的过渡地带,是双方一直激烈争夺的地带,有大量的战争,当然吐蕃肯定没有大唐有优势,因为大唐经济好战争的后劲足。唐玄宗时吐蕃被打的很惨,在西域好不容易抢到一些地方都丢了,安多地区也快保不住了,此时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军队调回到中原打安禄山,土方借机收回失地,控制了安多。然后战争转换到吐蕃与回鹘之间,比较对战大唐,吐蕃境遇好了不少,在西域的战果基本上保住,然后西域的财富源源不断通过安多藏区进来,赞普在内部对贵族们的优势越变越大。
4.2、赞普同时筹组自己私人班底,从人事层面进一步压制贵族,这些人事班底肯定都是识字的人,而当时僧人很多是识字的,赞普最初是发展起一些僧官,把佛教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纳于自己的人事班底。从历史上看,赞普在这个阶段给了佛教大量的支持,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他对抗贵族的一个表征。
4.3、此时赞普看似越来越强大,其实是越来越脆弱,因为要养活的僧官越来越多,对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就越来越依赖来自西域的财政。一旦西域出点问题,赞普的麻烦就来了,不仅是养不起僧官,而且被压制得越来越厉害的贵族,其反弹同样会很厉害。
5.1、麻烦来自于灭国后跑过来寄人篱下的回鹘人,他们建立了一个附庸国:甘州回鹘。其地理位置就在从青海道进入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必经要道上。(甘州,就是今天的甘肃张掖地区)来自西域的财富,要想运回赞普所在的拉萨,肯定得经过甘州回鹘的地盘,只要他们在里面稍微截流一下,马上赞普就受不了,而对甘州回鹘来说肯定会截留,没有放着钱不赚的道理。所以在回鹘帝国于公元840亡国后仅仅两年,吐蕃也解体了。吐蕃亡国的导火索是老赞普遇刺,帝国的财政陷入危机,新赞普也没有任何能力压制住反抗的贵族们。
5.2、雪域高原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实在是难以想象,需要各种历史的机缘巧合才行,所以吐蕃解体之后,高原上再无强大的政治体。只能恢复到过去的那种区域性的小部落和小共同体的状态。这种散落的小共同体,要想形成秩序,其核心逻辑与中原大不一样。因为中原比拼的是组织模式的效率,效率高的吃掉效率低的,最终一统天下。而效力的背后比拼的是资源的丰富程度。在雪域高原资源稀缺,消耗不起,所以其比拼的逻辑就变成了哪一种组织模式成本更低,它存活的机会就更大。
5.3、对资源稀缺的小共同体而言,当然是宗教了,于是雪域高原又像吐蕃帝国崛起之前一样,形成了一系列宗教主导的小共同体。因此它也成为了古代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区域,成了唯一一个教权有机会独立于政权之外发展起来的地方。
5.4、又过了100多年,佛教再次传入雪域,这一次的佛教没有了赞普的强力后盾,它就必须和苯教相融合,才有可能被那些小共同体当中的贵族话事人所接受。于是我们可看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气质上很不一样,其根源就在这里。
6、而正是这种气质,使得藏传佛教更容易被草原上的游牧者所接受。再几百年后,藏传佛教主导了蒙古草原上的精神世界,这是后来的满洲人能够联合和控制蒙古人的重要抓手。
201811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