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讨论新教育家校共育的行动逻辑问题。我似乎一头雾水,脑子里就是三段论,和李勇老师说的一样,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过程。
马局提出了目的设定的有效性,制度设计,活动开展(方法的多样性),效果展现等思路。
百度可以看到有效的行动逻辑。我觉得行动逻辑,不管是理解为理念还是行动准则,它的核心应该是“有效”。怎么做有效?才是制定行动逻辑的关键!
所以接下来蓝玫老师在分析新教育的行动逻辑时,虽然没有给一个统一的答案,却给了一些思考的方向:
1.在过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理念指导一下行动。
2.也指每个人在学习交流过程中获得成长,我们自己如何思考新教育所做的事情。
3.这节课是准备在点上做具体深入的专题。
4.始终要以谦卑的姿态,携手大家一起成长。新教育的典型做法是从班级共读开始,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把例子拎出来,让它活起来。“共”为纲,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就是尊重,参与就是尊重。
做什么,怎么做,做起来最重要,形式不重要。只要遵循道,术不是最重要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抓住一个点,把一个点做实做深就好,这个需要有实践才能有发言权。
我的感受是,听起来特别有道理,但做起来特别有难度,能够坚持做出来并且做出效果的更是少之又少。
我在思考这个东西这么好,为什么做的人如此少?是全社会读书的氛围不够?还是功利性太强?做这件事情是耗费时间,又不容易产生效果的?或者是因为什么不容易坚持下去的?或许有时间的原因,或许有人的原因。
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可能和主流的教育评价有一定的差距,属于那种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范畴,有它可谓锦上添花,没它也不影响日常工作,如此一来,动力就会大打折扣。
但我前不久在研究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文件时,发现他们把家校共育放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把给家长上课也作为一个指标,说明政策层面已经开始重视,但具体怎么做是需要有实践给予引导和示范的。
总的来说,家校共育这件事情在学校来讲,是在本职工作之外的多余的工作,有的作为兼职对待,可以加分,有的则纯属义务劳动,兴趣所致。现在官方关于家庭教育的荣誉和表彰几乎没有,即便有也没什么含金量。到处林立的名师工作室,尤其是省名班主任工作室,直接有评选市级模范班主任的指标,而家教名师工作室呢?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硬的表彰,可以拿出来。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对家教工作特别热爱的,多半是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遇到了困惑,或者是从中受过益的人,只有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能义无反顾的去实践某些做法。
另一方面,家校共育的阻力还在家长身上。很多家长也是出于短视和功利的角度,对补习功课的活动趋之若鹜,对于这种从长远来能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活动,则是视兴趣而言,或者视孩子的学习状况而言,他们更需要那种出了问题马上能够解决的策略!
但是他们忽略了临时抱佛脚不如未雨绸缪!
也许家长的行动逻辑是有用主义,最好是那种对号入座的。而我们的行动逻辑则是,如何给到家长需要的东西!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既要以家长的迫切需求为本,也要以自己的能力范围为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