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784128/39cbaffd6532a271.jpg)
设身处地与换位思考(wm197049)
不要说,当你成为父亲,你才懂得承担“老爸”称呼的难度。不要说,直到沦落街头,终于体验到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你应该懂得,你本身会懂。你其实,早就已经懂得了,只是你不曾说出来而已。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爱提起“设身处地”这个词语。起初真的不屑一顾呢,甚至幼稚地认为,那是别人的事儿,与自己无关。那是成年的故作玄虚,和幼年的自己相距甚远。后来才知道,设身处地,是种很高的境界,是心甘情愿的表现,而非口是心非的表演。设身处地,就是甘愿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与对方荣辱与共,同甘共苦。
等到后来,浓缩为所谓的“换位思考”时候,颜色早已减退了大半。老实说,我不爱口头挂上换位思考之类的词语。我懂得,当一个概念成为模式时候,它已经成了半死的东西。所有能用概念解释的事物,又显得生硬而缺失了鲜活伶俐。
最爱用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是最具体,最直接,最可行的方式。既是态度,也是做法,还是本真的心理: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思考事情,去体验他的酸甜苦辣,不难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了就。
好比一句话,看似类同而简单,其实不然。假如你遭遇了不幸的事情,有的人会对你表示:节哀。有的人呢,会说句:要保重身体。还有的人,也许啥都说不出来,只抚着你的肩膀,深情地呆几秒钟。假如是你的老母亲,她会摸你的脸,心疼地一两个字:哎——瘦了。
所以,同一个境遇,说的话语不一样,表达的情绪和角度是不一样的。而表达的角度和情绪不一样,说明了不一样的心态和关注。
我试图从最
![](https://img.haomeiwen.com/i9784128/86d9b3a3dc0ca55d.jpg)
细微的方面去解释问题。当然也发现了不少微弱的蛛丝马迹,类似单细胞动物的鞭毛,或者植物嫩芽最细微的末梢。它们是有趋光性的,它们对声音也有更多的厌恶和偏好。比如,你把它的幼芽放在阳光下,它会伸向阳光的方向。你如果给它换个方向,它依然会矢志不渝地继续趋向光芒。
同样的,悦耳的声音,植物也会和谐而舒爽。刺耳的噪音,植物同样显得疲惫又无奈。
对于美,对于声音,对于色彩,植物,动物和人是一个样子的。虽然细微,易辨美丑。对于自己身边人所发生的一件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情,足以见得其意义重大。因为世界很大,事情很多,即使,他(她)(它)的事儿再小,而于我们的心里,却是最大、最重要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设身处地也好,换位思考也罢,讲究的,是你距离什么最近了。谁的事儿就是你的事儿,你的手之所触,眼之所注,心之所属,就是你的生命。反过来说,你愿意把时间放上去的事物,就是你把它当成生命来对待的。(wm197049)
![](https://img.haomeiwen.com/i9784128/27fcf955a31d81a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