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场人生刻苦铭心的告别,
必然会夹杂着那些咸咸的泪水。
哭泣是人类泄洪的一种必备的情绪。
倘若你强行忍着,堵住了出口,那么内部淤堵久了肯定就会生病。刚开始可能只是心病,慢慢的身体功能也会出现了问题。
孩子是天生的情绪演绎和表达者,所有的情绪都写在了脸上,所以简单,因此快乐。而成年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江湖当中,我们慢慢学会了隐藏情绪,脸上不漏痕迹,丝毫看不出谁正在经历着风霜雪雨。人在江湖,当你被看透的时候,你就输了。为了不输,我们不知不觉带上了面具。
小丑人生做为一名早期教育工作者,我很幸运,可以跟孩子们朝夕相处,慢慢也更加了解以及与自己和解。
之前想不明白为什么分开会一直想要哭,最近给我学生上的一次课让我想通了,接纳负面情绪,哭其实是常态。
那一天,是瑶瑶第二次自己独立上课。刚刚跟妈妈告别,并没有太大的情绪,进了教室过一会儿,反应过来,这回妈妈不在身边,小家伙站在教室的边边一动不动。
当我靠近,问了一句:“瑶瑶怎么了?一起玩吧”瞬间小家伙情绪就崩溃了,哇哇哇~大哭~躲在墙角,把自己的脸深深埋了起来,哭声掩盖了教室运动的音乐声。小家伙哭得让我心疼,我想把她拽出来,她力气很大地抗拒着我,就自己埋在墙边蜷缩起来,大声哭泣。
那一刻,我反复看到了自己。常常也是躲起来哭,不愿意被别人发现,生怕被别人发现地死撑,回想起了自己。我也就没再对小家伙说太多安慰的话语,我只是轻轻地说:“我知道你很伤心,你可以哭一下,我就在你背后陪着你。”小家伙稍微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哭了起来。
当我们呱呱落地那一刻,就是哭着来。随后,就有两位以“父母”之名的人物在我们身旁。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亲密,依恋,最后一定指向“分别”。
有多么地依恋,就会伴随着多么地悲伤。只不过,有些人悲伤能很快被转移,从而去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而有一些则需要一段时间调整期,慢慢也必定会去适应新的改变。这就是人们口中常常讲的时间会治愈一切,生活会推着你不断往前走。
告别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课题。亲子之间,朋友之情,恋人之别,随着时间推移,齿轮转动,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去告别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一定会在每一场告别之中学会了独处。与自己好好相处,不管外界如何变幻,陪我们走完最后一程的一定是我们自己。当你告别了自己,也就跟这个世界说声“永别”。
如何去处理这一场场心痛的离别。
何老师在《向往的生活》中的一番诠释让人释怀许多。每个人来到我们身边都有一定的使命,有的人教会我们成长,有的人让我们感受到陪伴的意义。有的人注定只能陪我们一程,使命结束,这段缘分就此终结。
当一个人完成陪我们一程的使命之后,就放手吧,强行挽留也只能徒增烦恼罢了。来的时候好好珍惜,错过了就好好告别,也不枉相识一场。
我发呆思考的闲暇时期,小家伙依旧不断在哭泣。哭了许久,我一把拽她带我怀了,“想哭的话,再我怀里面哭吧,我抱着你哭。”开始她还会想躲进墙角,我继续跟她说,“在老师这里哭吧,我陪着你。”慢慢地帮她擦眼泪,她的音量也慢慢一点点减弱,直到最后停息,再开始观察周围的其他人正在做什么,他们是否跟自己一样也是自己上课,最后参与进入了课程当中。
当我们情绪不佳的时候,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人会安慰我们,每个人都方式都不一样,大家唯一想要告诉你的就是,只要你回归到正常轨迹上面来,一切就是归于正常,焦虑的情绪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感谢陪过我们的人,珍惜现在正陪着我们的人。兜兜转转,一切随缘走。
孩子还有着一个强大的生存技能。
当出现焦虑的时候,他们可以迅速地找到另外一个“和善”的人,从而建立另外的“信任”关系。将依恋感托付于其他人和事当中去,以致于让自己继续在集体生活中生存。这是社会的第一课,告诉你除了父母以外,老师及同龄的朋友会构成你新的社会关系,没有谁没了谁活不下去,前提是你要踏出第一步去做社交。结交比你年长的以及同龄的朋友,他们会帮助你再需要的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份陪伴,就可以帮你度过“难关”。
走出去,世界便会晴天。
愿我们总是心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