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史学上,叶伯和的命运颇为独特。我们知晓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1922年自刊出版的《中国音乐史》(上)。作为近代中国音乐通史学术领域里的始创者,叶伯和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中国音乐史学史上。“可以说,他之写出这一著作,正和王国维写出第一部《宋元戏曲史》的开辟精神是一样的”
如今在四川,叶伯和与其同时代的王光祈、郭沫若等一样,是备受关注的蜀中文化名人。从一些成都地方史、志、名人传记,以及文学界已有的众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料中,都可显见叶伯和在现代中国文学、音乐、教育多方面的成就,也多处给予了他应得的褒扬。
他的名字“式昌”,源于古语“一人昌之,百人和之”
叶伯和在18岁以前,就完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随后,于1907年随父亲、弟弟留学日本。先入日本政法大学,后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兼西洋诗。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萧友梅,并受其影响加入了同盟会,较早地吸收了民主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与叶伯和相关联的人物还有李叔同、曾孝谷(叶在1920年出版的《诗歌集》即由曾孝谷等作序)。叶伯和的这种受教经历,深深地影响和决定了他后来推进新学、追求进步、献身于社会的人生事业的发展。
叶伯和自1912年归国至1945年去世,一直在成都各学校任教和从事新音乐教育及文化活动。先后任教于成都中学校、川中师范学校、单级教员养成所、成都联合县立中学校、益州女学、省立第一中学校、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通俗教育馆等。为四川乃至西南的新音乐文化启蒙与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历十余年教授学生以千计,而滇黔巴蜀之音乐专门人才,胥于是斧藻焉”……“叶伯和是四川第一个介绍和使用五线谱,第一个教授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讲授乐理、和声学等西洋音乐理论,第一个撰写和讲授《中国音乐史》的音乐教育家。”
1913年前后,叶氏创办四川省第一个京剧科班———和字班。这是一个培训京剧演员的“科社”,又称为“剧部实习处”, 11招收青年学员,聘请教师培训。“剧部”学员各有一个带“和”字的艺名,如“赞和”、“理和”等。叶伯和本人的名字“式和”,就是在此时由“式昌”改为“式和”的。 12这一个“和“字”,具有深刻的人文意味,它反映了叶伯和在做人与为学上,一生不懈地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传扬。
在1927年又组办了“贝多芬逝世百年音乐会”,编印了《贝多芬逝世百周年纪念专刊》。
30年代初,叶伯和发起成立了成都第一家民间乐社——海灯乐社。乐社在叶伯和的指导下,每周周末聚集叶宅排练合奏。“因常演奏海顿作品,故谐音命名为海灯。” 14乐社以演唱(奏)会的形式向成都人介绍西洋音乐。乐社曾参加过多种纪念活动,如纪念鲁迅逝世周年,追悼王光祈逝世,为抗战募捐飞机、为水灾难民募捐寒衣的演出,各大中学校纪念演出会等等不计其数。 15乐社演奏的曲目主要是西方的小型室内乐,也演奏一些交响乐选段,如贝多芬的“田园”、“英雄”,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柴科夫斯基的“如歌行板”(当时译为“石匠曲”)……等等
中国新文化的先行推介者、实践者。
1922年夏秋之交,任教于高师的叶伯和在成都组织成立了四川第一个文学社团———“草堂文学研究会”,并创办了《草堂》杂志。该社一出现,就引起了当时的文学家茅盾、郭沫若的关注,并得到了他们的鼓励。
本文作者朱舟,《叶伯和〈中国音乐史〉述评》,载《音乐探索》,1988年第1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