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谈谈“过程”

作者: 予疏淡 | 来源:发表于2020-06-26 19:08 被阅读0次

    我一直在网易云音乐听歌,昨天突然收到一条陌生人发的私信,内容不痛不痒,我礼貌性地回了他几句,随即点开他的头像,看到了这张图:

    这是一张图很老的图,准确来说是一组很老的图。这组图一出来就火遍全网了,图组的主题很直白,无非是:努力、坚持,结果与对比。看起来是一组很正能量的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鼓励人努力和坚持的,是成果——黄灿灿的金子、亮闪闪的钻石、沉甸甸的粮食、响亮亮的名声。

    爱迪生发明灯泡做了1000次实验,终于在第1001次成功了;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坚持学习最终脱颖而出;司马迁遭遇“李陵事件”,受到宫刑的他仍坚持撰写《史记》,流芳后世……

    这都是我们小学课本里、儿时作文里被“写烂”的案例。坚持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精神,不过在现代社会风气的干扰下,所谓坚持的过程,似乎有了延伸的意味在里面。

    人们做事,仿佛都只是为了明明白白的利益,也只会对比僵巴巴的成果,小事如此,大事亦然。然而,我并不太赞同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做法。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精神固然值得赞叹与学习,但他坚持的过程未必只是为了发明事物本身。在坚持的过程中,爱迪生释放了自己对科学、兴趣的热情。一个又一个新发明,更多是在为他下一次启程赋能。

    同样,海伦.凯勒学习盲语、积极探索世界,并非只是为了创作、逆袭,跨越时间和空间,我愿意相信她也是同我一样的女孩: 在坚持的过程中,付诸好奇心和热情,积极地探索世界。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是故事妙笔生花的爆破点。


    以往的我们,都太强调结果了,看社会的大环境,这种风气仍有加强的趋势。

    还记得17年夏天,我家屋檐下住了一窝五彩鸟,夏天没过完,所有孵出来的小鸟都掉下来摔死了。随着这个“不详”之兆,我17年的高考果然完败,读了个“二流”院校。父亲的同事们总问我的高考成绩,父亲总是道:“小二本!”随即,他的同事们都对此嗤之以鼻。我在高考失利的阴影下阴郁了好长一段时间。

    这几年,父亲同事的孩子们也赶帮似的高考了,每年7、8、9月,大家对高考的孩子们都异常热心——假装寒暄一番,再着重问成绩,随后翻脸指指点点。

    “社会是大染缸,只重结果不看过程。”这是很现实的一个结论,辛酸、道尽世态炎凉;支撑这个结论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也就不再举例。


    这里,我要提到一个最近考虑得比较多的概念:“精致的利己主义”。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最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白了就是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是生存、竞争的时代产物,他们不重过程只重结果,不讲原则、不择手段。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很不幸的是,这种人现代更多、将来也会更多。


    再说回坚持的“过程”。

    或许提到“过程”二字,大家觉得枯燥乏味,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毫无意义,但是我想说: 结果(无论失败或者成功)大多如一场又一场的烟火,绚烂与否都是一瞬间的释放;而过程不同,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过程”环环相扣的,“过程”占据了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我们没有理由闭口不谈。

    这半年来,疫情让人不由得静了下来,我常常在思考“过程”一词。

    父亲“喜欢”做家务,乐此不疲。他告诉我做家务、干农活是一个重塑自己的过程,无论柴米油盐还是大自然,都能起到濡养身性的作用,动起来这个过程带来的能量,不是一餐饭、一季收成能够概括的。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个寺庙,寺庙里和尚每天都在坚持扫地,并不是地有多脏,他们扫地的这个过程,扫的其实是心。心的修行,有赖于四肢、五感的参与。同样,修行也不是一个能否“修成正果”的结果能概括的,坚持的过程,成本量宏大,也许不具象,却妙不可言。

    我没有宗教信仰,不信佛教,但是我同意佛教中提倡的“人生是一场修行”的说法。于我而言,这种“过程”的意义不是修得完满的来生,而是在“今生”,就要毕恭毕敬地修行、专心致志地去经历“过程”的一种笃定。

    再有,这种对“过程”的修行不是不要结果、不论成败,而是给出这样一种可能:我们能否在浮躁、功利性社会环境的今天,去更多注重一下“过程”?我们,能否给出一场修行,自己给自己感受的修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记‖谈谈“过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bu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