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韬爸爸,我们从小就很注重孩子的自信教育。总是在鼓励他,告诉他他是与众不同的,是特别聪明的,孩子也渐渐相信了这一点,按理说,应该就是建立了自信。可是我们却发现,孩子很多事情都不敢尝试,好像对自己并没有太大信心,总是要不断鼓励你可以的这样他才会勉强去试试。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吗?”
上面这段是一个粉丝的留言,我觉得这个问题也代表了很多家长的疑问,这个孩子,明明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了,为什么好像还是没有自信呢?
因为真正的自信的孩子,关注点不该停留在自己身上,而是应该在事情上。
如果我让一位妈妈去做一顿饭,让爸爸去搬一个重物,他们是不会考虑“我能行吗”这个问题的,因为他们对这种事情足够自信。
但是如果我总是想着“我能不能做到呢?”“我会不会让别人嘲笑或者失望呢?”,那代表我在这件事情上就已经缺乏了自信了。
对于孩子而言,培养自信的重点,是要让他们能够忘记自我,不惧失败地去做。
怎么样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Erik Erikson的研究,得出了孩子有两个黄金时间,是他们建立自信的重要阶段。
第一个黄金时间,是孩子大约1.5岁-3岁这个时候。
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到达了质变的边界,他们开始走得更远,想法更多,做得更好。他们会不断试探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他会要求自己穿衣服,要求自己刷牙,要求各种各样他们能想到的事情。
如果这个阶段父母过于保护孩子,不给孩子尝试和失败的机会;又或者孩子尝试的过程中一旦失败父母反应太大,马上接手代替孩子完成,孩子就会变得更为敏感和脆弱,会觉得世界充满危险,渐渐习惯依赖别人,而不是自己去完成。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充分给机会孩子去尝试,淡然面对孩子必然大量存在的失败,给足耐心,多做示范,让孩子建立“多试几次,我也可以做到”这个概念。
第二个黄金时间,是孩子5-12岁这个时候。
这个时间孩子通常进入到幼儿园或者学校当中,学习知识,参加考试,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经营社交圈。
这个时期孩子的同伴,老师,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会很大地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而影响这些评价的重要因素,则是孩子的成绩,是否知道如何正确和老师相处,是否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之外,多关心孩子的社交情况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孩子自小习得了一些能在孩子中受欢迎的技能往往会有突出的效果!比如讲故事,下棋,体育运动,儿童常见游戏等等。
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家长都知道要通过多表扬孩子,鼓励孩子来增加孩子对自我的认同感,但是很少家长知道鼓励和表扬中非常重要的“可重现法则”!
什么是“可重现法则”呢?
你夸孩子,孩子当然会开心,他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表扬。那么,孩子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得到更多的表扬吗?
你夸孩子“宝贝一学就会了呀,真聪明”,这是很常见的说法对吧?我们观察一下,孩子要如何重现这个表扬呢?他能保证每次都“一学就会”吗?能保证总是别人眼里“真聪明”的一个吗?
恐怕很难。
这样对孩子的自信建立效果有限,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为了守着自己“一学就会”和“真聪明”的过去,而不去做其他的尝试。每次尝试新的挑战的时候,他总是在想,“我可以吗?”,这就违背了让孩子忘记自我的本质了。
更好的说法是什么呢?
“宝贝刚才看爸爸演示的时候很认真,怪不得能这么快学会”
“宝贝刚才很勇敢,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宝贝刚才很有耐心,所以最后真的做到了!”
“很认真,很勇敢,很有耐心,很努力”等等这些,是孩子认为自己可重现的部分,他们把关注点放到这些品质上面,持续重现,持续获得表扬,这就渐渐淡化了孩子对结果的忧虑,加强了他们试错的决心。
很开心和大家分享我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我是韬韬爸爸,欢迎留言或者私信告诉我你在育儿上遇到的难题或者心得,让我们共同在育儿的路上走得更好一些,也更轻松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