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思维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在主流教育体系中随处可见。回想上学的时候,每门课程的老师都会从教材的第1页开始,按顺序线性讲解到最后1页,最后测验学生理解内化的程度。自下而上是指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线性过程,把所有底层(“下”)细节知识点都掌握了再提炼对整体(“上”)的理解,只有在这时才能做出专业的判断。这种学习方法也催生了“专业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只有学全学透后才能表达观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在不懂专业知识的时候不要参与讨论。没有专业背书的意见一律会被斥为“忽悠”。
专业思维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面对重复发生的有关具体技术或技巧类问题时,有良好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熟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不二人选。比如,病患要做手术的时候,谁会希望实习生拿自己练手?所有人都希望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刀。面对重复发生的技术类问题,专家们“见怪不怪”,用以往的“最佳解决方案”避免了“重新发明轮子”的浪费。这种方法在确保解决方案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多快好省地批量复制。
战略思维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从认知方向、顺序上颠覆了厚积薄发的传统专业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不会因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纠结,往往直接从问题本身(“上”)着手,仔细推敲问题本身的定义和准确性,用结构化战略思维“切”的方法分解问题,并用严谨的逻辑全面地提出假设,而后或通过对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证实假设,或推翻已有假设并建立新的假设(“下”),如此循环而深入地验证假设。不断探究深“挖”问题核心,以获取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思维方式没有优劣之分,专业思维和战略思维彼此互为补充。在许多场景下,我们会反复应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彼此验证。但在特定的环境下,比如在时间压力大、缺乏专业知识、资源受限、无可借鉴经验、问题偏重全局或大方向等情况下,自上而下的战略思维就显示出快速认知的优势,尤其在面对跨界的战略类问题时,战略思维则更容易成为思考方式的首选。
值得指出的是,战略思维能够赋予人们难得的“能做”的跨界自信。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思辨者的自信并非基于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源于超越具体技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论在行业、企业阶段、状态、科技、产品等方面存在多大的差异,在思辨者眼里,战略问题和前文所述的各种“百万美元”的重要问题在本质上都同样是问题,而只要是问题,就都可以凭借结构化战略思维和自上而下的方法找到解决方案。
战略思维要求我们超越问题的细节(比如科技),从更高层面看待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超越细节意味着,尽管所在的行业不同,但相同或类似的战略问题的解法很可能具有普适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斜杠大神们无论面对何种行业的战略问题,都像是在口袋里揣了一个操作简单的跨界解决问题按钮,即使没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也可以信心满满、一板一眼地从容面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