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上学怎么行呢?不上学以后能干什么呢?”
“反正我就是不想上学。”
“现在我们还能养你,以后要是我们老了,你没有文凭,没工作,怎么办?”
“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无所谓,我就是不想上学。我还想问不知道是谁发明了学校这么无聊的东西呢,非要补逼别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
这样的对话几乎天天发生在我的咨询室。不知从何时开始,厌学渐渐成为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绕不开的痛点。一边是对上学毫无兴趣、恐惧、纠结、精力不济的孩子,一边是忧心忡忡,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却始终无法让孩子安心上学的父母。父母们搞不明白,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就不想上学了呢?他们恨不得钻到孩子脑子里一探究竟,看看孩子在想什么,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不去上学。
此时的父母,内心往往充满纠结。一面看着孩子不上学,如热锅上的蚂蚁,日夜催促孩子;一面又怕说得多了孩子烦,反倒起反作用让孩子更加厌恶上学,弄巧成拙。而孩子们有的对上学毫无兴趣,索性成为“伪佛系”青少年,随波逐流,完全找不到未来的人生目标;有的呢,则是一边对学校充满恐惧和厌恶,一边又觉得自己应该去上学,进退两难,苦不堪言。所以,两边坚持到最后几乎没有赢家。一边是为了孩子精疲力尽,留下满腹困惑和无奈的家长;一边是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最后学业无成空留一身彷徨的孩子。
那么,我们真的拿厌学没有办法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厌学让所有家长都很头疼,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先了解它背后的原因及意义,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请注意,此处强调的是先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然后才能讨论我们应该使用何种对策。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最习惯做出的反应是直接寻找所谓的解决办法,却对搞清楚问题是为何及如何发生的毫无兴趣。但是,这其实是一种自相矛盾的习惯――如果我们量问题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都不清楚,又怎么会知道哪种解决办法是有效的呢?再不清楚问题卡在何处时就盲目尝试,其结果极有可能是花费了大量精力,最后却毫无效果,空留下一肚子疑惑和挫败感。
因此我在2020年11月份到“人本主义培训中心”参加了两天的针对“青少年的学提分”专题学习。回校后我又搜集专业资料:
孩子不上学的系统性解释。系统的视角认为孩子厌学、恐学和拒学的行为,是环境中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结果,是家庭系统目前的互动模式并持续外显的部分,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家庭里潜在的没有解决的矛盾;也是维持家庭关系的一种策略,可能是解决当前家庭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更是家庭寻求改变的最好契机,同时也是心理治疗师进入家庭的入口。文献研究表明,学校可能是孩子厌学、恐学和拒学的诱发因素,但问题的源头在家庭中。
孩子不上学的综合干预。孩子不上学需要多种模式的诊疗方案。第一,关注孩子个体发展。每个孩子都不同,需要给予个体化的关注和理解,分析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如诱发因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等。第二,激活各种资源,提供社会心理支持。第三,针对拒学孩子的家庭开展工作。帮助父母面对孩子不上学而带来的羞耻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处理面子问题,降低心理压力,缓解紧张、焦虑,增加自信;改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照顾,给予孩子空间,培养孩子独立面对挫折的能力;提升父母与孩子相处的信心,找回父母的活力。在亲子关系中重拾自信;解决家庭未解决的冲突,打开家庭的“心结”。
孩子不上学的专业团队建设。对于孩子不上学的专业帮助,需要多学科合作,更需要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和专业人员的团队协作。
任何家庭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孩子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无论是几个月还是今年,绝大部分不上学的孩子及其家庭,都有较好的预后和令人满意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