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笔记
拆书演武场复盘:高效能人士的整合思维

拆书演武场复盘:高效能人士的整合思维

作者: 星雨小妖童鞋 | 来源:发表于2017-03-22 14:30 被阅读116次

拆书主题:高效能人士的整合思维,你具备了吗?

时间:2017年3月18日

                                                                                                      ——拆书小菜鸟的第二次活动经历

上周由于机缘巧合,获得一次参与并聆听三级拆书家演武场的资格。

作为低效能人士,并且拥有不整合思维的职场菜鸟,头一次站在假想的人生巅峰,想象着作为CEO,作为总经理所面临的问题和决策……

过去了三天,却仍然历历在目,复盘当天拆书家所演练的内容,也为了报答赐予我机会的陌生人。

(PS:为了尊重拆书家成果,在此不放拆页学习笔记,敬请谅解)

以下为烧脑大片实录:

本次拆书家演武场中,为大家拆解的内容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整合思维》,最大特色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将两本书中所提炼的观点进行归纳整合,并转化成自己的思考成功,将两本书的观点无缝衔接起来。

拆书家为我们提供了本次拆书过程中的学习地图如下:

简化版学习地图

学习过程中,也希望我们能够将前面所学的每一个拆页的内容都迭代进去,在嵌套中一层层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架构以及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本次学习要解决的5个问题如下:

1、遇到问题时,应该具备怎样的思想准备和意识?

2、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时,如何迈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3、遇到复杂问题时,如何思考和决策?

4、在公共领域需要解决共同问题时,如何思考和决策才能使双方都获利?(双赢)

5、在公共领域需要个人权衡和综合时,高效能人士的整合思维如何运作?

这五个问题,前三个是让我们能够变成一个优秀的员工,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目前的岗位职责和作为,第四个问题是让我们站在部门负责人的角度去思考,或者如何像部门负责人那样思考问题;而最后一个问题,则是让我们站在总经理或者CEO的角度,运用整合思维去权衡各方的意见来做出决定。

需要思考的问题层层递进,同样,我们思考问题的高度以及所处的职位或者决策角度也随之层层递进。

关键词一:关注圈与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关注的问题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者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注圈内的事物,可以被掌控的事物,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老师举了一个很惯常的例子:

“当你迟到后,你可能会抱怨,明明时间都算好了,但今天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堵车,公交车坏了,哎呀,总之路上各种不顺了,结果就迟到了,这完全不是我能控制得了的,真烦,我也是受害者~!”

想想,是不是听着很耳熟?

我们是不是常常抱怨这个问题?

我们是不是常常说过,或者听别人说过“要是……就好了……”,“如果……我就不会……”,“还不是……的问题,要不然怎么会……”

……

当我们代入到这个场景时,我们常常忽略了做事的是我们自己,上班的是我们自己,可以把出门上班时间提前1个小时的也是我们自己,而我们却总把外在的原因作为先决条件,让自己受制于堵车,受制于路况不好,天气不好,“别人应该先……”,我才会……。

因此,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给自己找借口,将责任转嫁到外界环境或者其他人身上。

解决方法:只有当我们在影响圈上下功夫,关注自己的思维模式,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担忧。

那么,如何针对性的去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解决我们面临问题时的找借口的心态?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一下自己处于哪个思维模式和角色。

三种不同类型的影响圈和关注圈

(1)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2)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做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

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3)在有些情况下,一个人的关注圈甚至可能会小于影响圈。

这说明此人由于自身的缘故,在情感方面缺乏远见和判断力,消极而又自私,全部精力放在关注圈内。明明有很多事情是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却因为自己的目光短浅或者关注的事情少之又少,而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自己关注的那仅有的一些事情上。

针对第2类(消极被动者),可以让他将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圈,从而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资源和办法。

而针对第3类(消极自私者),可以去激发这类人的成长意愿,扩大他们的关注圈,让他们更加的见多识广,增加他们的远见,不要局限于自己关注的局限的事情里。

关键词二:我们面对的三类问题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

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这显然在影响圈范围内。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

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

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

(PS:此处正好可回顾上周的拆书家对于《自控力》中的所拆内容——“意志力实验:失败的时候,请原谅自己”。)

根据我们前面所学习到的关注圈和影响圈的内容,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错觉:

认为我们所面对的三类问题可以与影响圈和关注圈的不同区域进行一一对应,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他们之间并没有所谓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类问题并没有对应关系

不论是直接控制的、间接控制的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可以改变习惯、手段和看法,而这些都是属于影响圈范围。

也就是说,面对这三类问题时,做事情的都是我们自己,主动权也都掌握在我们手中。而面对这三类问题时,我们所应该持有的心态,是应该选择积极主动者的心态。

而这一部分,则是主要帮助我们去建立应对不同问题时所运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整合思维者的决策过程

上面说到了面对某一个问题时,我们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法;而当我们遇到复杂问题(并非一个问题)时,又改怎么办呢?

老师此时提到了一个实例,当我们一群人想出去旅游时,如何做攻略:应该去哪儿玩儿,应该住在哪里,应该在哪里吃东西,应该在哪里购物,天气如何,交通是否便利,总共的花费,时间的安排和停留……我们需要考虑一系列问题,而且不同的朋友的需求也不一样,那么,怎样做出一份攻略呢?

大多数小伙伴在制定攻略时,会不会感觉到顾此失彼,玩了这里就没办法去那里,时间不够用,住的不够爽,吃的也不爽,会有各种抱怨,而最后制定这份攻略的人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对象。因为每个需要考虑需要决定的部分都会有多种结果,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喜好,这样下来,即使是简单的排列组合,也会产生多种解决方案,看起来你虽然考虑了大家的想法和意见,但再从这许多种攻略行程方案中挑选时,却依旧没有找到最让大家满意的那一点。

此时,回想一下,我们对于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不是跟下图中灰色虚线所标记的思考方向一样?而且还时不时因为到其中某一步后,依旧没有达成共识,而不断后退再行商榷。

在耗费了人力,物力,时间,财力……,我们似乎还是没有找到让大家认可,满意的方案。

整合思维过程

我们不妨换个方向,从整合思维者的思维方式出发,重新去看呢?

基石:无论决定什么,在到达终点前,我们要考虑凸显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要确定什么是这个问题或者事情中重要的。

例如在制定攻略过程中,我会把住宿、游览景点、公共交通方便等作为重要因素,并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大家的意见是,住宿只要有洗澡,有床,有空调就很满意,青旅也能接受;去往景点的市内交通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公交方便离火车站近等因素考虑进去后,立马可以筛选出满足大家要求的住宿点。

因果:建立这些因素的因果关系,当确定基石后,我们还需要在上面堆加精钢网,让彼此之间有联系的纽带和支撑。

在制定攻略时,住宿要求、游览景点、公共交通方便这几个因素成为大家达成共识的重要因素,在此之上要求具体化,大家对住宿要求的标准弄清楚,并给出一个可以调控的范围和必须要求的设施;之后给大家说明之所以选择这个住宿地点,是考虑了这里的交通方便,离火车站近,而且出来之后就有公交和地铁,四通八达;除此之外我们需要游览的景点都可以从这里坐到公交车,并且离火车站近还可以坐到正规的旅游大巴……

明确好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后,我们在进行多个维度的架构和执行方案。

综合架构:将因果关系组合为架构,综合得出具体结果,对每一个环节有大致可直接控制的范围或可控点以及其他备份方案,在此基础上综合的结果才算是有效的可执行的。

还是以制定攻略为例,以住宿为出发点,规划出一天的景点路线选择,计算出到达各个景点所需的时间,在一个景点游览完后,如果到该吃午饭的时间,景点周围可以选择的美食有哪些,景点游完后,返会住处大概多长时间,晚上给大家空出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再去附近搜罗美食或者逛逛特色小吃街等。

整理出来之后,随之就得出了问题的解决办法

最后也就可以看到我们最终的攻略执行方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整合思维者不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将各种凸显因素及形成的因果关系进行加工之后整合。

关键词四:双赢

在经过前三轮的迭代和精进之后,一个整合思维者的思维方式逐渐清晰。

那么,当他们在公共领域需要解决共同问题的时候,如何思考和决策才能使双方都获利?

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学习的——双赢过程。

书中建议不同的人和机构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1、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站在对方角度,自以为十分为对方考虑,却发现别人并没有跟自己达成共鸣,或者根本不领情。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是我们还未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

拿自己的工作来说,互联网的产品和运营,在面对用户的需求调研时,常常会有闭门造车,自以为很清楚用户的感受和想法,然而没有真正和用户进行交流,也并没有清晰的了解用户选择的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真正的需求和动因,导致做出来的产品和活动,不名一文。

2、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

根据前面所学到的,解决复杂问题的整合思维模式,也就是要找到我们双方谈判时的凸显因素,认清那些重要因素是可能会影响我们做决策的因子,并在谈判过程中不断确定各因子所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凸显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也要梳理清楚,很多时候会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梳理并找到主要矛盾点,而非以一种针锋相对的形态,确立谈判双方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以及双方所认同的底线原则或者标准。

4、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

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经过双赢过程达到的双赢结果,并不一定是最优解,但一定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也就是说,这里的目的和手段是一致的,过程双赢——>结果双赢。

实现双赢的前提,需要双方有高度互信的认知,如果双方之间不信任,是不会产生双赢的结局。

关键词五:整合思维迎接挑战的“关键”

当我们知道了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双赢过程后,会发现此时依旧是针对具体合作的问题来进行谈判和问题的解决,也就类似于teamleader的角色。

而本次拆书的最终目标,是为大家阐述在公共领域需要个人权衡和综合时,高效能人士的整合思维如何运作,也就是站在公司层面的决策者(总经理、CEO等)在迎接挑战时的关键所在。

老师从以下4个方面,通过对整合思维者与传统思维者之间的差别比较来说明:

1、差别一:整合思维者善于扩大凸显因素的选择范围

凸显因素的增多会使问题变得复杂,但整合思维者并不畏缩。事实上,他们勇于接受复杂。因为选择复杂的同时降低了构成决策整体必要条件缺失的可能性。

私以为整合思维者从内心里十分明白,每一步都是过程,而过程不同必然导致结果不同,或者说因素是否考虑周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决策是否会出现偏差,而他们很确信,答案或者解决方案通常在他们澄清复杂的那一刻显现出来。

2、差别二:整合思维者勇于并善于考虑多方面的、间接的因果关系

单一的直接关系很容易追索,但通常也无法据此得出十分满意的解决方案。除了像之前所提到的运用双赢过程,来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和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想法和顾虑,同样也要进一步发掘浮于表面的现象背后所凸显的本质。

整合思维者不只单纯认为“竞争对手的价格已经开始冲击我们的底线”,还能更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的产品确实触动了对手的神经,于是他们以价格战作为回击,因此导致我们的利润率受到了影响”。

这里我想大家很容易会想到中学数学课本上的各种函数曲线中,为什么在此处达到顶点,上升和下降的曲率受到哪些因素的控制……而在工作或者商业中,改变这些凸显因素(关键点)的原因会有多方面,那么找到这些原因背后的间接因果关系,对于策略的调整将会有更稳定,或者更贴近自己预想的结果。

书中所提到的两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其一:宾馆规模与利润率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房间数量与顾客自在程度之间的递减关系……如何不止于看到单方面的“利”或者眼前的“利”,同样也考虑到顾客满意度等因素;

其二:服务质量与雇员对雇主满意程度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实例当中的四季酒店则通过整合思维的总结,发现了——只要让员工感受到了公司给予的家庭般的温暖或者更人性化的关怀,那么员工也会提供高于所谓标准的服务。

这里不得不提到马云爸爸的一句话:“员工辞职无非两个原因,第一,钱没给到位;第二,心受委屈了。”,就正体现了高效能人士的整合思维的某些特点。

3、差别三:在于决策的架构

整合思维者并不将问题拆分为若干独立的个体来逐一解决,而是在始终保持问题整体性的同时着手处理各个部分。

在传统观念看来,对于复杂问题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先对问题进行拆分,之后逐一考虑各个被分割出来的每一部分问题,看似简单,却完全抛弃了每个部分所包含的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用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去解决。

而将各个部分放在整体的背景下分析,则是整合思维者重视凸显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重要考量,有句成语用的巧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你拥有大局观和整体的观念后,在考量不同问题时,会找到顺带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或者契机。

4、差别四:整合思维者宁愿费尽周折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不屑于勉强接受现成的拼凑

换个方式理解,就是既要有对现有结论或解决方案的了然于心和不满足,同样也要有用于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就拿自己所处的运营工作中,每每会涉及到所谓的竞品分析,对于同类型产品或解决方案的了解以及分析,我们能够把所有的功能都点一遍,也会尽其所能把竞品每项功能背后的涵义挖掘,然而,如果始终找不到适合我们自身的特色和凸显因素,那么我们所做的工作与抄袭和复制无异。

那么如果是整合思维者,他不会愿意为了其中一个竞品的优势而舍弃另一个竞品的优势,但对任何一个又不能完全满意,此时达到目的的唯一办法,就是彻头彻尾的根据自身产品的用户属性和区别以及不同的需求侧重等不一样的凸显问题,而创造出全新模式。

不得不庆幸于自己身处互联网行业,正因为这个行业自身的特点,具有快速迭代,以及市场的验证和淘汰选择功能,而不断总结和观察这些快速更新迭代的产品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和决策方背后的整合思维。

以上是我仍然印象深刻的拆书演武场内容。

感谢拆书家的辛勤劳动,和背后所作出的提炼、整合等所有花费在此的精力,为我们提供如此的饕餮盛宴

作者:星雨小妖童鞋

2017.3.19-2017.3.22(不断回忆精进ing)


注:

拆书活动中,每拆一部分,老师会安排相应的场景,让小组进行互动讨论,分享,并在之后进行一定的点评,以便于我们对概念的把控和实操性的理解,同样也为了预防异议可以随时进行纠错和探讨。

每个关键词用来划分每一听课小节,也对应着相应的场景设计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通过留言交流探讨。

相关文章

  • 拆书演武场复盘:高效能人士的整合思维

    拆书主题:高效能人士的整合思维,你具备了吗? 时间:2017年3月18日 ...

  • 28/75小力班140/不一样的平安夜

    12月24日,平安夜。 一整天泡在拆书帮,便签训练营复盘-拆书家训练营旁听-拆书演武场,很充实,很开心。 今天拆的...

  • 2019-11-09

    第二周复盘 这一周的拆书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次特意买了这本书,慢慢的看。这一周的拆书让我清晰的明...

  • 复盘

    听了成龙大哥的复盘练武场,感觉自己收获满满,需要经常对自己的事情做复盘,并且把计划严格执行! ~复盘部分~ 第一拆...

  • 教,才是最好的学

    20190826复盘【山之队】禺尘 1拆书稿1篇, 2.每天一次输出,写作的形式 3.深度思维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

  • 《复盘》复盘的步骤

    【第十期拆书训练营,第三周,作业01】 拆页一:复盘的步骤 【来源】《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 【主题】复盘...

  • 复盘:让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最近在看一本书,关于复盘的,书名叫做《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 复盘,围棋术语,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

  • 复盘(陈陈陪伴写作营10)

    今天参加我师父陈陈的拆书课《复盘思维》,很久之前就听说过复盘。我的复盘就是每日回忆一下今天的进步和不足,只是小复盘...

  • 2022-10-29写作日更Day55

    书籍名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习惯七 不断更新 复盘日期:2022.10.29 复盘达人:吴洁旋 【三...

  • 【线上拆书】职业邮件的基础写法

    本文为2017年3月29日后浪拆书课-《完全写作指南》03期线上拆书课的复盘。 复盘者:兔九兔小美 拆书书目:《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演武场复盘:高效能人士的整合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mw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