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捧起《曾国藩传》细细的品读起来,脑子里想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那么曾国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01
说起曾国藩,不得不说起他的祖父曾玉屏,他没有读过书,但是对读书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在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一定要供出一个读书人,读书可以当官,有了功名,一个家族的地位才能稳固,他不惜重金,请当地有名的老师教儿子读书,可惜长子太笨,怎么也中不了秀才,倔强的曾玉屏又把希望寄托在长孙身上,可惜长孙读书似乎也不灵,每次带回来都是落地的消息,曾玉屏一点都不灰心,似乎有一种精神支撑着他,或许这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儿子供不出来,有孙子,孙子供不出来,还有重孙子,我就不相信老曾家没有翻身的一天,正是这种不屈倔劲,影响着曾国藩。
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的父子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
这次考试,对曾家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次,曾麟书居然榜上有名考取了秀才,曾国藩不仅落榜,还上了黑名单,考卷当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上了黑名单的人,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曾国藩不光在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这是曾国藩第六次考试。
六次考试失败,又上了黑名单,对曾国藩的刺激很大,他开始反省自己,觉得自己太笨,越笨就要越努力,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曾国藩也继承了爷爷的倔劲,他分析了那些同题优秀的文章,总结出自己写的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观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找到自己文中的欠缺,接下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经过一年的学习,曾国藩找到了作文的门径,他领悟到,写文章就是表达自己的见解,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第七次考试,他终于榜上有名,成了一名秀才。
老曾家的祖坟上,终于冒了青烟,曾国藩的考试的运气是一路畅通无阻,靠的笨功夫,考上举人、进士,可谓是一顺百顺。
02
高中进士之后,从湖南启程到北京当官,在翰林院里他感到深深的自卑,翰林院里都是全国的精英,他们的谈吐文雅,见识广,读书多,曾国藩读的书都是些应试教材,从气质和观念都非常庸俗,来到这里,他才感觉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唯有静下心来多读书。
书读的多,思想自然有了转变,30岁这一年,曾国藩决定脱胎换骨,和过去的自己一刀两断,立志要做圣人。
有了这个志向后,但怎么才能做呢?他决定通过写日记,记下今天的事情,不断的反省自己,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天完成定下的任务。
03
曾国藩祖祖辈辈都是农耕者,几辈都没有出过高官贵人,可以说从他开始,改变自己家族的行进痕迹,十年期间,从一个小小的翰林检讨,升迁到正二品礼部待郎,靠的是运气吗?其实运气只是占一部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因为升迁就要考试,翰林院大部分的人,都觉得书已经读够了,都在吃馍馍混卷子,唯有曾国藩还在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学做圣人。
曾国藩除了爱学习之外,把择友当作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可以从朋友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广交朋友路越走越宽。
04
曾国藩做官心情感到非常的郁闷,他做官是为了给国家多做实事,可可现实是,皇帝不像皇帝的样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大臣和官员都在混日子,不管是新皇帝和老皇帝,都让他忧心忡忡,大清王朝的国力渐衰,满腔的热血被现实打得跌入冰川。
05
大雪落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曾国藩所在的时代,不容许他或者花田月下,一杯香茗,几本好书,阳光正好,他只有扛起自己的责任,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他深知军队是打扙的机器,是国家的灵魂,军队如果没有战斗力,那么国家很快就会消亡。
清军正是一个没有战斗力的军队,**的习气已经深入膏盲,没法治了,要想挽就这个国家,只有重建一支军队,曾国藩以大团练之名,像皇上上奏折,得到了皇上的批示,有的这道批示,曾国藩就可以名正言顺着手创办军队。
曾国藩创办了湘军,湘军的掘起,让他大展抱负,为国家军事积蓄力量,平定太平天国叛乱,可以说是功高盖主。
06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国家鞠躬尽瘁,为国家培养大批的人才,李鸿章就是他培养的人才之一,在年老时他懂得急流勇退,在天津教案中,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从一个万人瞩目的英雄,一下子成为卖国贼。
他是个有远见的人,也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当他看到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时,想到的就是把国内优秀的学生,派遣到美国去留学。
这次留学造就了我国近代第一批科技人才,大多数则在科技领域发挥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曾国藩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即使到了生命最后的一刻,他依然在坚持工作,坚持写日记,1872年3月12日为这个国家耗尽了最后一滴血,活着的时候已经是完人,死后盖棺论为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