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朝的皇帝非常奇葩
隆万改革及几个大人物

隆万改革及几个大人物

作者: 乌日勒门徒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20:14 被阅读5次

    隆万改革及几个大人物

    先说老皇帝

    嘉靖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历1566年,虚60岁。明世宗朱厚熜驾崩的时候,大明王朝的状况,已经到了一塌糊涂的地步。以至于小弟朝鲜国王当时李氏王朝,是李芳远的后人接到丧讯后第一反应竟不是沉痛哀悼,而是谆谆嘱咐奔丧的朝鲜使臣:这次大明很可能要出大乱子,你去了要小心啊。

    李氏王朝(1392-1910)时间很长。李氏王朝的结束,是日本1910年入侵朝鲜结束。说说朱厚熜去世前后的一些事,这个笃信道教的皇帝。南方的广东和江西,都有民间乱有些地区的动乱,甚至已经持续了十年。但朝廷却连平叛的银子都拿不出来的时候还想办法从各种经费挤出银子修道观。北方的鞑靼依旧侵扰边境,战火不断,年年不消停,朝廷从储备中要拿出大量棉衣布匹来换取和平。

    捉襟见肘呀,比如太仓的粮草储备,最窘迫的时候,竟然只能坚持一个月。

    首辅老徐

    作为内阁首辅,老臣徐阶殚心竭虑,确保了皇位顺利交接,然后主持朝局,废除嘉靖年间各种弊政(这个弊政是当年大贪官严嵩,严世蕃父子搞得),为期间诸多获罪的大臣平反昭雪,稳定人心,减免各地的赋税。里里外外,那心操的稀碎稀碎。但徐阶毛病呀,也很突出的。他虽然精通权谋,但干起国家大事来,却是小心谨慎,主要的政绩,基本就是纠正嘉靖年间的弊端,大多是拨乱没有反正。虽说做的不错,但这时明朝的问题,却不是拨乱就能解决的。需要的是大踏步的改革吏治。

    严嵩老儿

    朱厚熜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除了由于各种弊政因素外,好些麻烦,却也是新形势老问题遇和新问题都需要解决:这时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也更加自由开放,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官风民怨也都需要解决,而在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各地土豪官绅兼并土地严重,民间一片繁荣,政府税收却锐减,公务员长期不给开支。官风腐化,也闹得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大明帝国的上层建筑,早已经是百孔千疮,而徐阶的办法,还是到处补窟窿,虽说里外忙活,却是窟窿越补越大。这些主要原因是当年严嵩父子把持朝政20几年所留下隐患。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严嵩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他人代笔)。 而且徐阶自己的毛病,也非常突出,他是松江人,当地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且从事纺织生意,大搞土地兼并的,以势豪大户居首,徐阶自己家,就是其中势力最大的。这么个背景,指望他能大刀阔斧。哎,一牵扯到自家事是有点难。就在这样的情景下,另一个铁腕强人,开始大展拳脚:高拱登上历史舞台。

    暴脾气高拱

    孤傲俊才,皇子依赖

    高拱祖籍山西,先祖迁到河南新郑。而比起明朝诸多名臣的寒微出身来,高拱的家庭条件,着实好得很。大地主家庭吗,比较高傲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

    高拱的家庭,是名符其实的官宦+地主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为官。他自己的天资也好,读书识字都极早,自幼就被赞誉为神童。十七岁就考取了举人,而且还是乡试第一名。虽说之后科举不顺,连续几次都遭受挫折,直到三十岁那年才考取进士,但因为科举成绩好,如愿做了庶吉士,先进了翰林院,三十九岁那年,又得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命:成为裕王朱载垕的讲官,也就是大明帝国未来继承人的老师。

    明穆宗朱载垕

    这样好的家庭条件,外加好学问,还有一直得意的仕途。这样的人生,想不得意都不行。事实正如此,高拱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太过得意,同僚面前,更从来都是一副孤傲样,自以为天下第一,谁也不放在眼里。按说这样的脾气,上司面前极难混。但高拱有头脑,特别是做了朱载垕的老师后,同僚面前,是一派傲气,但朱载垕面前,却完美收敛,傲气变成了自信的傲骨。这样一来,反而和朱载垕互补起来:朱载垕虽说是皇子,但常年不受父亲待见,嘉靖皇帝性格猜忌,有时候对儿子也提防,日久天长,朱载垕的心理,也变得极没有安全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紧张得不行。

    而高拱的到来,却恰好令朱载垕心安。高拱行事稳重,判断事务更极为自信,尤其难得的是,他对朱载垕忠诚无比,大事小情不但卖力效劳,更极力宽慰。时间久了,不但被朱载垕极力倚重,甚至成了精神依托。后来高拱升任国子监祭酒,暂时离开了裕王府,但遇到疑难事务,朱载垕还是会写信询问,彼此间的感情,从那时起就深厚。高拱崭露头角的时候,正是嘉靖年间党争最激烈的时期,首辅严嵩权势滔天,次辅徐阶暗中蓄力,俩人都不好惹,夹在中间的官员,如果不想惹事,就得夹起尾巴做人。但高拱的表现,却实在高调,严嵩面前,从来都不买账。甚至有次聊天,还故意引用韩愈的诗词,当面讽刺严嵩的嚣张跋扈。这要搁在别人身上,怕早被严嵩收拾了。但严嵩深知此人不好惹,不但没发火,反而满脸赔笑,一心套近乎。而徐阶面前,高拱也极其强势。老谋深算的徐阶,早注意到这个政治新星,也一心着力拉拢。甚至有次高拱外出主持科举考试,出题却不慎犯错,差点被嘉靖皇帝办罪,还是徐阶好说歹说,才给高拱脱了干系。严嵩和徐阶俩位大佬,之所以如此善待高调的高拱,说到底,还是因为此人的背景:裕王的老师,别看眼下不发达,将来裕王登基,必然获得重用,搞不好关系就麻烦了。

    说说老皇帝的皇子

    长子朱载基,生二月即死,追封哀冲太子,阎贵妃所出。  二子朱载塥,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立为太子,20岁时夭折,谥庄敬太子;  三子朱载垕,封裕王,后继位为皇,即明穆宗;  四子朱载圳,封景王,嘉靖四十五年去世,无子废封,谥景恭王;  五子朱载墒,封颖王,谥颖殇王。  六子朱载沴,封戚王,谥戚怀王。  六子朱载㙺,封蓟王,谥蓟哀王。  八子朱载土夙,封均王,谥均思王。

    所以说到嘉靖晚年只剩下裕王一子。单传呀而对这里面的学问,高拱也知道,所以严嵩得势的时候,他摆谱不搭理,后来徐阶得势,甚至主动推荐他进入内阁,他照单全收,但成了阁臣后,对于徐阶的示好,不但依然不搭理,反而迫不及待,拉拢同是新阁臣的郭仆,串通一气和徐阶对着干,俩人间的争斗,从嘉靖年间晚期就开始,直把徐阶气的够呛。经过这几件事之后,高拱的形象,也在群臣中竖立起来,一个飞扬跋扈,谁的账都不买的狠角色。他的跋扈也给他后来被赶出内阁奠定了基础。但即使那时候起,高拱的嚣张,却时常在一位后辈同事面前收敛:张居正。

    一代明相张居正

    作为后来万历时代独掌朝纲的大改革家,这时候的张居正,还只是个小角色。高拱认识张居正的时候,是在国子监祭酒任上,那时的张居正,还是他的副手,但俩人合作久了,高拱就暗自诧异:这个年轻人不单学问好,实干能力更强,是个有前途的小伙子。而后俩人工作关系更进了一步,张居正在老师徐阶的关照下,也得到了高拱当年的机会,做了裕王的讲官,同样也成功抓住了机会,深得裕王的信任。他与高拱的关系,也更近了一步,成了无话不谈的兄弟。注意了兄弟。。。。。

    事实证明,高拱不是见谁都狂,反而是真心服有本事的人,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满朝文武,他唯一看在眼里的,只有张居正。

    而对张居正来说,这微妙关系,却着实为难:一边是徐老师,一边是高兄弟,从老皇帝晚期开始,俩人就在内阁里掐,一直掐到老皇帝驾崩,昔日的裕王变成了隆庆皇帝朱载垕,却还不消停。

    而且和政治强人朱厚熜不同,隆庆皇帝朱载垕,是个性格异常低调淡泊的人物,执政最大的追求,就是垂拱而治,国家大事,基本都对内阁大臣放手。

    所以自从他登基后,凡事基本都是点头,决策都是大臣来,他这一放手,朝廷上吵得更凶了,每次朝会,都是吐沫乱飞,但对这热火朝天的局面,朱载垕的反应,也出名的淡定,甚至大臣吵闹半天,他就和没事人似的发呆,就当啥都没听见。

    想想这个皇帝还是很民主的吗,闹,你们就闹。我走了,呵呵呵。。。。。

    但毕竟此时朝中人才云集,朱载垕这一做法,倒比瞎指挥强,于是登基之后,一些正确的决策,也得到贯彻执行。尤其影响深远的,就是隆庆元年(1567年)的隆庆开关事件:当时虽然倭寇平定,但是海禁问题依然没解决,不开放海禁,东南肯定还要出事,但开放海禁,就是违背祖制,大逆不道,这咋整?先讲讲平定倭寇的大人物胡宗宪。

    平定倭寇胡宗宪

    一说到抗倭,首先想到的就是戚继光了,但是明朝难道就只有戚继光一个可用之才吗?当然不是,还有一个人比戚继光更为重要的大人物,他也是抗倭民族英雄,明朝兵部尚书、浙江巡抚、东南七省军事总督胡宗宪。官当的好大吧,他在消灭倭寇战争中担任主帅,亲临前线,指挥战争,最终消灭了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起到无人替代的伟大的历史作用。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江南徽州府绩溪县龙川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山东益都令,屡决悬案,平反冤狱,获朝延嘉奖,晋三级。后任杭州知府,修整西湖,扩建岳坟。

    嘉靖三十二年,歙人汪直、徐海、陈东等据岛作乱,煽引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致使闽、奥、浙、苏、赣、皖等地百姓惨遭荼毒,民不聊生。

    胡宗宪统帅三军,消灭了为祸二十余年的倭寇,保住了明朝半壁江山。历史上人们把胡宗宪的功劳与明朝“土木之变”中的于谦相提并论:“不是于、胡双少保,大明终作小朝庭”。

    作为民族英雄,他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超过了戚继光,也超过了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可叹的是,胡宗宪也和于谦、岳飞一样,下场凄惨,冤死狱中。与于谦、岳飞不同的是,胡宗宪尽管朝廷为他平了反,恢复了名誉和职位,并加封谥号“襄懋”。但历史学家们却没有引起重视,以至于几百年来,英名不彰,青史蒙尘。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把他的一生事迹概要介绍一下,澄清一些历史误解,供对研究历史人物有兴趣的专家和读者共同商榷。这个人物是严党的人,是严嵩一手提拔起来的。

    话接上文

    平日不爱说话的朱载垕,这次说话了而且语出惊人:依照福建巡抚涂则民的奏议,做了制度上小小的改动:海禁的祖制,表面上不动。但是在福建月港,却开放一个通商口岸,准许沿海商民从这里出发,出海做生意。此举的影响出乎意料的深远:大批的中国商人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大明朝的商品出口量,更是直线激增,沿海商品经济更像磕了药似的,从此迅猛发展,最直接的影响,自然是财政收入,月港当地每年都收入大笔关税,还得了一个绰号:天子东南银库。而对于新君朱载垕而言,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小试牛刀而已。紧接着对他最头疼的事,就是老师高拱与老臣徐阶之间的互掐。

    徐阶高拱别闹

    进入隆庆朝以后,徐阶和高拱之间的争斗,也更加白热化。

    要说俩人之间的争斗,也不止是争首辅这么简单,更大的分歧,还在二人的治国理念。

    徐阶是阳明心学信徒,这个王阳明这次把许老师害惨喽,早年师从于阳明心学右派的代表人物聂豹,后来的行政手段,也深受其影响。不但行政上讲求稳定与小修小补,这时的明朝小修小补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需要的是大踏步的改革,徐老师不管朝政搞起了讲学。而且还亲自主持各种阳明心学推广活动,热情极其高涨。这怎么弄,刚上任的小皇帝着急呀,

    按说单纯宣传学问,也不算坏事,但老徐此时的身份,并不是学者,而是内阁首辅,他这样一带头,明朝上下讲学成风,官员们热衷此道,学术讨论闹得热烈,却没人干活。这就应了一句老话:不务正业。

    老徐的行为,不但高拱觉得过分,就连徐阶的弟子张居正,也觉得过分,从思想主张来说,高拱和张居正,都深受明朝实学风气影响,做事讲求实际和效率,一个字干。空谈误国啊。特别是随着老徐年龄增大,官样文章越来越多,也令高哥越发不满。而俩人之间的直接冲突,从嘉靖晚期就开始了,当时徐老的心腹同乡,吏科给事中胡应嘉,上奏弹劾高拱大罪,甚至暗示说高拱有不轨之心。幸亏当时嘉靖皇帝已经病糊涂了,否则足够高拱倒霉。这是事件一这笔旧账,高拱还没来得及算,隆庆元年(1567年),胡应嘉又出手了,这次又弹劾了高拱的亲信,吏部尚书杨博,这是事件二,这下高哥火冒三丈了,然后就犯了糊涂,竟然大手一挥,将胡应嘉革职了。没想到这下可捅了徐老马蜂窝。这次胡应嘉敢于出头,其实是有准备的。给高哥做了个套,老谋深算。他弹劾杨博的事由,是是年京查中,杨博恶整御史言官。高拱这一发飙,就等于和全天下的言官为敌。这下后果来了:言官们群起攻之,前仆后继骂高拱,一来二去,高拱难以招架,只得上书辞职。

      等着高拱黯然回家,他才回过味这事来,其实从始至终,都是被冷眼旁观的徐老给算计了:先是用胡应嘉来挑衅,然后吸引高拱报复,一报复就上套,被言官们群殴,最终黯然去职。老徐老小子,够狠。当然高拱这般状况,其实也和此时明朝的形势息息相关:高拱和徐阶二人,在治国问题上分歧严重,但此时新君登基,百废待兴,高拱所期待的大刀阔斧改革,此时还完全不是时候,徐阶的小修小补,却作用重要。因此,哪怕千般委屈,也只好牺牲高拱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吗。谁让你手腕不够硬,这局认输。

    总结一下,几年的斗争证明,在徐老面前,高哥的手段还是太低级,几乎每次交锋,差不多都是下风,徐老一把年纪,老谋深算,面子上从不吃亏,每次高哥刻意挑衅,最后都能被他重拳回击,就没几次赢过。

    小皇帝要出手了

    聪明过头的徐老,这次却犯了致命的错误,高哥这事,办的太过了:朱载垕对高拱的感情,那是群臣都知道,就是一万个徐阶,在朱载垕心里,怕也比不过一个高拱,要是俩下能够共处,那还算好点,现在啥事没怎么干,先把人赶走了,这还了得。那是我的老师,一点面子都不给留。想不想混了。

    于是高哥走后,满以为日子舒坦的徐老,却发现,这工作还是越发难干。虽说内阁里基本换成自己人,连得意门生张居正都成了阁臣,但皇帝对他的信任,却是与日俱减,而且朱载垕和父亲不同,对宦官非常倚重。君臣之间矛盾也越发增多。闹了几次后,徐阶却突然尝到了高哥的滋味:被御史们弹劾攻击,眼看工作干不动,名声也快保不住,徐阶也明白了,这是朱载垕不想让自己干了。于是赶紧上奏请求退休,也不出所料,借坡下驴立刻被批准。

      徐阶离职后,隆庆三年(1569年)十二月,在家闲住三年的高拱,终于再次得到任命,回任内阁大学士。闻讯的高拱不顾严冷,立刻决定启程,而京城却立刻炸了锅:当年骂过高拱的诸多言官们,竟然吓得纷纷请求调动,其中骂高拱骂得最厉害的欧阳一敬,居然忧惧交加,一命呜呼。都知道这人脾气大,报复起来还得了。

    而这个时刻,高拱却体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大度:主动派门生传话,希望言官们以国家大事为重,都是出来混的磕磕碰碰都是难免的。不会计较私人恩怨的。而对老对头徐老的报复,却更有学问:徐阶退休回家没多久,昔日的直臣海瑞做了应天巡抚,在当地推行强力改革,并查到了徐老家人侵占土地的罪证。这下可闹大了,徐老被逼退田不说,俩个儿子更给抓了充军,眨眼之间,处境极度悲惨。

    为求自救,徐老也能屈能伸,一面通过学生张居正,在内阁给高拱施压,警告高拱做的不要太过分。一面言辞恳切,给高拱写了一封道歉信。这样双管齐下,高拱面子满足,也就抬了手,不再追究徐阶的责任。这以后的徐阶,在家乡著书立说,安度晚年,万历十一年(1583年)过世,总算善终。以这事说,高拱确有政治家的胸怀。

    高哥慧眼识才开新政

    了断与徐阶的恩怨后,高拱也开始在国事上大展宏图。在执政方略上,比起当年徐阶的修补来,他却是反其道,虽说没有像张居正那样喊出改革口号,但具体施政,却是一脉相承。

    而其中高拱眼光最精准,且动作最大的,就是吏治的整顿。自嘉靖年间起,明朝官场贪腐成风,风气大坏。虽然徐阶在任时,也想过很多办法,包括他最得意的讲学,其实就是抓廉政教育,但是收效甚微。

      嘉靖年间起,明朝官场贪腐成风在这个问题上,高拱有独特手段,首先是严抓考核关。吏部的考核制度更完善,每个官员每个月的情况都要汇总,年终统一考核,不合格的就要严办。另外官员选拔,也改了规矩,鼓励大批非进士身份的官员入仕提拔,但同样的,如地方官等职务,则交给年富力强的官员。而盐政,马政等以往被人轻视的职务,也格外重视,着力提高一线职务的待遇,并选拔干才。

    在高拱的这番动作下,明朝的吏治考核状况,一下大为扭转,官场效率也提速。而比起这些改革来,高拱判定官员的眼光,更是极其卓越,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几位封疆大吏的选派。

    最著名的人物,当属主持平定西南叛乱的名臣殷正茂。此人精通军务,是明朝的封疆干才,但最大的毛病,就是贪污腐败,以至于虽然朝廷知道其才能,却轻易不敢信用。但高拱不管,眼看广西韦银豹叛乱越演越烈,便坚持选择殷正茂前往平叛,而且还特意发话:殷正茂要多少钱军费,就给他多少钱,不用查账,只要他能平叛,就不怕他贪。关于这条,当时的老搭档张居正也不明白,结果高拱解释说:我让他贪,但他能办了事,如果找个廉洁的,但是事情办不了,岂不是花冤枉钱?高拱用人,一向都是这个特点,用人用其长。而他更加卓越的抉择,便是著名的隆庆和议。

      隆庆和议,发生在隆庆四年(1570年)十月。当时一直侵扰明朝边关的蒙古土默特部,却爆发了大内讧:可汗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竟然公开向明朝投诚。论原因,却是因为婚姻纠纷:把汉那吉眼看就要结婚,新娘便是著名的三娘子,谁知祖父俺答也对新娘子动了心,干脆抢先一步,自己先和这位美丽新娘成亲了。

    这下把汉那吉怒了,一跺脚投奔了明朝,但接着麻烦也来了,俺答立刻带着大兵跟来,在宣大边境晃荡,嚷嚷要明朝交人。

    老谋深算的高拱,这次却看出来破绽:俺答表面嚣张,其实外强中干,极怕明朝一怒之下,将孙子杀掉。因此高拱因势利导,命人与俺答谈判,俩家很快达成协议,把汉那吉受封了官职,被明朝放回,还赐予了大笔礼物。双方的关系,一下子缓和下来了。

    紧接着趁热打铁,双方又开始商讨通贡互市问题,这是俺答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无奈长期以来,明朝不搭理,以至于边关战争不断。而对于这事,高拱也一直有主张,自从他执掌内阁后,就着力发展军备边防,不但马芳等名将多次立功,让俺答尝到战败的滋味,而且此人做事极细,就连边境的州县,也都换了精明强干的官员,且提高了相关待遇,因此边关稳固,逼得俺答早就想认输,把汉那吉事件,不过是就坡下驴。

      这样一来,协议很快达成,但是这事在明朝,还是遭到了很大阻力,好些重臣也反对,甚至为此还搞了个投票行动,结果竟然是票数相等。关键时刻,隆庆皇帝朱载垕,再次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担当:做主拍板同意。

      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著名的隆庆和议正式达成: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其兄弟亲戚甚至部下,也都相继封了官职。双方更开放贸易互市,从此以后,北方汉蒙两族之间的贸易蓬勃发展,宣大一线,这原本燃烧了一个世纪的战火,从此也彻底熄灭,之后六十多年里,双方再无战事。

      除了边境战事外,在大规模整修黄河上,高拱也有建树,大胆提拔了司法官员出身的潘季驯,主持了大规模的黄河修治工作。几项政绩下来,成就着实斐然。

      而业绩不错的高拱,也开始飘了,他本来就是个傲气冲天的角色,这下更是专横无比。尤其是他这人还有一大毛病:急脾气。工作交代下去,定期就要干完,干不完就要追责,一点不顺心,就逮住同僚骂个没完。日久天长,越发招人厌。

      这样一来,内阁里的几位老同事,也都一个个受不了他。像陈以勤,李春芳几位,本来都是和高拱一起为朱载垕讲学的老同事,关系一直不错,这下纷纷反目。特别是李春芳,挂名的首辅,出名的好脾气,都受不了高拱的跋扈,主动打报告辞官。更雷的是殷士儋,实在受不了高拱的欺负,竟然在内阁里挥拳殴打高拱,演出了明朝内阁历史上一场活话剧。

      结果一通闹将下来,高拱有了首辅的名分,内阁的成员,往日的旧友,竟然就只剩下了张居正。到了隆庆六年,高拱权力更盛,上有皇帝信任,身边门生簇拥,权力如日中天。而一向与高哥亲密合作的张居正,长期以来,都是扮演小弟角色,但高拱得寸进尺,越发嚣张,眼看老同事都给排挤得差不多,张居正也着慌,心里也打开了算盘:等着他轰我走,不如我轰走他。但高拱此时实力太大,不管拼哪方面,张居正都不是对手。但张居正有办法:拉外援。

      张居正的外援对象,就是宦官集团的二号头目:东厂提督太监冯保。这个冯宝干爹是李方,小小皇帝的大伴(万历皇帝玩伴),和小小皇帝一起长大的那种关系,有靠山有实力。

      说起冯保和高拱的恩怨,说来也是高拱自找,深得朱载垕信任的高拱,不但抓住了内阁大权,甚至手还伸进了司礼监,连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人选,都由他来操控。而在这事上,高拱的态度也很明确,就得找没本事,容易控制的。于是先是陈洪,又是孟春,一个是管日用品出身,一个是做饭出身,全是摆设。但冯保就惨了,此人能力出众,既能管特务,文化水平又高,还精通书画收藏,外加一肚子心眼,实在不是个善茬。因此高拱百般堤防,拼命压制,终于把冯保压制怒了,和张居正一拍即合。

    孤傲强人惨算计

    就在俩人顺利勾结后,隆庆皇帝朱载垕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虽然才三十六岁,而且国家大事很有主意,无奈自幼体弱多病,登基后又做甩手掌柜,成日沉溺玩乐,结果身体早早垮掉。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朱载垕去世,庙号明穆宗。八岁的小太子朱翊君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万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机会来了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朱载垕对于高拱,还是寄托了厚望,当众对高拱说,国家大事,还需要您多多操劳啊。高拱也放了心,以顾命大臣自居。孰料一宣读遗诏,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竟然宣称国家大事,由内阁和司礼监共同商量。这下高拱傻了,大明的祖制不给破了吗?紧接着一颗炸弹又扔过来: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也换人了——冯保。这下高拱明白了,背后一定有鬼,但经过这么多次政治斗争胜利,他这次信心也很足,觉得不过是冯保背后小动作,很容易对付。结果高拱很快发动了攻击:不但亲自上书揭发冯保奸诈,更发动门下门生写奏折弹劾。策动言官上折子弄他。按照高拱的算计小皇帝岁数小,这么一吓唬,必然拿冯保开刀。

      但没有想到,张居正早和冯保勾结,高拱的这番算计,先由张居正告诉了冯保,接着俩人火速行动,跑到万历皇帝母子处搬弄是非,尤其是高拱私下说话不注意,一句“十岁孩童,如何治天下”,被冯保添油加醋,变成了“十岁孩童,如何做天子”。一句话说错,后面的事情很严重,外加冯保动用特务机关,硬给高拱安插个迎立外藩的罪名,这下高拱完了。次日一早,圣旨就下来了:高拱擅权无君,逐回老家。一个突然袭击,着实出乎高拱预料,他自己闻讯后脸色苍白,险些没给栽倒。算计了高拱的张居正,倒是好人做到底,还给高拱申请了公费车,护送高拱回家乡。但整个过程对于高拱来说,却是个奇耻大辱。他与张居正的昔日情谊,就此彻底决裂。

      回家的高拱,过了几年孤独凄凉的生活。万历六年(1578年)病故于家。在此期间,冯保还曾罗织罪名,污蔑高拱谋反,差点将其逮回京城问罪。幸亏一干同僚拼命营救,这才逃过这一劫。一直到万历皇帝亲政后,下诏书称高拱“担当受降,北掳称臣,功不可泯”,赐太师爵位,谥号文襄。这位亲手开启隆万改革,为明王朝焕发第二春的政治家,终于平反昭雪。

    这就是隆庆年间的改革,马上又一位大人物张居正登场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隆万改革及几个大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oo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