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丽生活在二线城市,虽然没有一线城市那么拥挤、竞争激烈,却也有工作上的压力。
她在一家当地民营银行做前台服务工作5年,虽说银行对外营业是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但实际上,下了班后还会有技能培训、考核,一般到下班的时候,已经晚上7点多了。
再加上业务量、服务质量的考核,小丽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小丽在前台做服务工作,对客户、同事保持微笑、服务周到已经成了她的本能,一到工作环境下,很快就切换到了“全心全意服务”的状态,客户、同事、领导对小丽都是赞赏有加。由于小丽工作表现优秀,她也是员工光荣榜上的常客。
可是,小丽下了班回到家后,就很容易发火,那个工作中笑容满面、举止优雅的优秀员工消失了。小丽很累,好像工作已经把她的精力消耗殆尽,回到家里,她觉得终于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希望老公、孩子可以理解她。
可是,孩子的要求,老公的指责总会让她莫名地生气,变得没有耐性。虽然事后小丽也会责备自己,但和孩子、老公的对话,总是充满火药味,她很苦恼。
2
小丽的苦恼,你有吗?
我观察周围的同事、朋友,常常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双面人”,“工作中的样子”和“家里的样子”会反差很大,甚至完全相反。
有的人,工作中很能干,家庭里却很狼狈。
我自己也有这种情况,工作中表现的讲事实,讲理。到了家里,经常就会变成“你怎么不理解我?”“这么简单的事,还用我说?”,蛮不讲理。
有时很痛苦,有时很快乐,有时也很无奈,
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让我和家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当我看到【美】迈克.贝克贝尔所著的《高难度对话》,封面写着“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
封底写着“为什么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发挑剔?”,“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关系,我们约容易忽略?”,“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对话,我们越是努力回避?”。
我被击中了,字字叩击,触目惊心。
高难度对话3
《高难度对话》作者迈克.贝克特尔,是美国金牌培训师、畅销书作家。现任富兰克林柯维公司(《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柯维博士创建)高级培训顾问。他先后为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2500多场研讨会形式的讲座,是名副其实的金牌培训师。著有《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自信谈话第一书》等畅销书,曾在《企业家》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高难度对话》是《跟任何人都聊得来》精进版,解密人际关系难题的根源,提供了6个工具,6项技能,让我们能够在艰难对话中愉快进行,尤其是亲密关系中。
当我们的交谈变得痛苦时,我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刻意回避他人,以避免跟他们说话。
我们跟对方说话,但竭力绕开敏感话题。
我们抨击对方,指责他们有问题,需要改一改。
我们心存戒备。
我们越来越冷淡。
我们放弃了。
我们吃饼干。
这就像一个向下的螺旋,让人际关系越来越糟糕。
人际关系难题的根源就是我们的思想、行为、需求、视野经过社会洪流的冲刷一直在变化,而我们应对别人的方式却还停留在“父母说”“老师说”“朋友说”的方法中,并一直未变,还乐此不疲。
“你用同样的方法做一件事情,却想要得到不一样的结果,那叫什么?那叫“荒唐”,也叫“做梦””。
就像,你每次沿着同样一条路回家,却想要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除非那条路拆迁,不然你真的很难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在家庭、工作等各种人际交往中,最难的不是你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而是当你情绪上来或者对方情绪上来时,你还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还会真心实意地去倾听,去理解他人,想要和他一起解决问题吗?
当事实包裹着情绪,往往我们的大脑就瘫痪了,无所适从,或战或逃。
4
《高难度对话》中提到了一个模型“对话矩阵”,这个矩阵可以简单有效地应对情绪所带来的,无法进行对话的情况。
对话矩阵
对话矩阵的两个维度是性格和对事情或人的情绪反应两个维度。
从性格偏内向还是外向,以及更容易愤怒还是恐惧划分为4个象限。
第一象限为性格偏外向,更容易愤怒的人,书中称这一类人为“高能型”人。这一类人的特点就是对任何话题都充满激情,内向的人看到他们会觉得可怕,有点像拎起耳朵说服你的感觉,外向的人看到他们会觉得充满挑衅。
在一场非常激烈的对话中,他们的观点、想法很可能是在对话中刚刚形成的,也很可能是情绪化的表达,有夸大或缩小的可能。要想不让他们垄断谈话的内容,我们不要急于回应,表现的平静点。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很明显你对这件事非常在乎,我很感谢你告诉我这些,但我需要一点时间好好想一想。”
第二象限为性格外向,更容易恐惧的人,书中称这类人为“高虑型”人。这一类人的特点是,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会轻易表达他们的担忧(对人的担忧和对事的担忧)。他们总是盯在问题上,而不是解决方案上。交流中,他们会表现得忧虑、悲观。他们非常忧虑,情绪大于逻辑,跟他们讲道理很难。
在和高虑型人对话中, 要意识到他们的想法更多是不完整的或正在形成的,不要急于回应,让他们自己说就好,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忧虑。我们耐心倾听,不要反驳他们所说的任何话,花一些时间帮助他们放松下来。之后,他们才会和我们有逻辑地沟通解决的方法。
第三个象限为性格内向,更容易愤怒的人,书中称这类人为“生闷气”人。他们的情绪爆棚,但没有成熟的意见。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怕被别人说傻,会假装一切都好,被动等待。
在和生闷气人对话中,不要急于得到他们的回应,而要给他们时间好好想想,然后再沟通,不然会互相产生积怨。
第四个象限为性格内向,更容易恐惧的人,书中称这类人为“退缩逃避”的人。他们的特点是没有动力参与,没有什么意见,只想着赶紧结束这个事情,真是一种折磨。他们会很容易变得压抑和忧愁,遇到苦难更容易逃避和退缩。
和逃避退缩的人对话,要特别注意到问题到底在哪里,询问他们的顾虑自己是否有谈到,并给他们时间考虑,下次再沟通,让他们燃气沟通的希望。
5
在家里时,我爱人是内向,容易愤怒的人,我也是一个内向,更容易愤怒的人。这里要注意,有的人在不同场景中可能是不同类型的人,比如,在工作里,有人是外向容易退缩的人,而在家里可能是外向,容易愤怒的人。
我和爱人在家里都是爱生闷气的人,可想而知,我们在沟通各种问题时,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我们各自认为自己是对的,怕被别人说傻,情绪往往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尤其在关于孩子要不要报各种辅导班,还是多点时间玩耍等很多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最后往往是她按她认为对的做,我按我认为对的做,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按照书中的方法,在每次对话中,我不要急于得到对方的回应,而是要学会等待,告诉对方想好后,再次沟通。这样的对话才更有可能会高效地能够解决问题,也不会损坏双方的感情。
如果我仍然期待得到回应,结果可想而知,仍然会继续变成无端地生闷气,而问题还在那里,没有解决。
6
在工作中、家庭中、社交场合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人,要选择恰当的对话模式和应对方法。这样才能让对话聚焦于和你说话的人,聚焦于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话的难度高,并不是对话本身,而是对话过程中,我们
要从关注自己变成关注别人,
要从逃避冲突变成主张自己的需求,
要从自动化的情绪反应变成聚焦于解决问题,
要从“我觉得”变成“事实是”,要从“快死去”的关系中变成“热气腾腾”的温情。
愿你我在工作中、家庭里遇到困难的对话时,不要放弃,不要逃避,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主张自己的需求,理解对方,懂得倾听,共同协作,生长出你我都满意的人际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