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3《高难度对话》

作者: 杂草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13:30 被阅读36次
    No.63《高难度对话》

    核心书摘

    《高难度对话》是实用的沟通工具与人际交往的策略。有时,人面对自己亲近的人会十分挑剔,越是重要的关系反而越容易忽略,甚至逃避重要的沟通。这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僵化,甚至引发很多问题。本书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一套沟通策略,可以帮助大家通过沟通搞好人际关系,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适合谁读

    · 谈判专家

    · 企业高管

    · 不善沟通的人

    关于作者

    迈克•贝克特尔,金牌培训师、畅销书作家,著有《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不为他人抓狂》《高难度对话》等畅销书。他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有多年大学及政府部门的从业经验,现任富兰克林科威公司高级培训顾问,先后为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2500多场研讨会形式的讲座。

    学什么?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沟通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一次完美的沟通可以帮助创业者说服投资人,也可以帮助家庭生活更美满。掌握沟通的技巧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今天的文章讲解了关于进行有效沟通的内容,文中指出了沟通过程中的三个雷区,提供了沟通时的重要工具,指出了沟通时的关键技巧。将工具与技巧相结合,避开使沟通失败的雷区,控制自己的情绪,适时换位思考,这样我们就能缓解与他人的糟糕关系,让自己的人缘越来越好。

    你还会发现

    · 沟通的雷区都有什么;

    · 视角盲区指什么;

    · 沟通的技巧都有哪些。

    一、了解三大沟通雷区,避开火上浇油的错误沟通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沟通交流的雷区摆在那,我们稍不留神就容易踩上去,被炸得粉碎,书中为我们列举了三个常见的沟通雷区。

    1、纵容房间里的小象变成大象

    “房间里的大象”原本是一句英国谚语,指人们对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皇帝的新装》就是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

    书中用“房间里的大象”来指代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逃避”心理,当一段关系开始有了隔阂时,如果双方都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任由双方负面的情绪积聚,就如同让一头小象进了门,双方都假装没有看见。

    如果是这样,小象就会在房间里一天天长大变成大象,当有一天大象大到撑破天花板,双方关系也就破裂了。

    作者迈克·贝克特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大象的危害。他曾答应为女儿做一套家具,却始终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把这件事情做成,为了维持自己无所不能的高大形象,作者对女儿一再地敷衍和逃避。

    女儿开始时还会三番五次地追问家具的事,后来干脆也不提了,父女间的关系从这时起就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两年之后,作者意识到他和女儿之间原本亲密无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他这才想起来应该把“大象赶出去”,于是向女儿道了歉,女儿也说:“我们的房间里进来了一头大象,但它现在出去了!”。

    其实不只是作者,我们很多人都纵容过这样一头大象。明明都看见了,却都不提,不提是因为提起来会让人不舒服,但不提的结果就是小象在房间里越长越大,直到撑破天花板,砸伤不愿面对大象的两个人。所以,为了避免受伤,我们都应该说出来,把大象赶出房间。其实赶走大象的方法很简单,两个人勇敢地面对问题,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就足够了。

    2、被默认设置主宰

    模仿是人的本能,我们从小就在模仿周围的事物,出生时我们模仿大人说话,长大了我们模仿别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起语言,人的潜意识要更相信动作,通过日积月累地观察和模仿,动作就会深入脑海,发展形成一套“默认设置”。

    比如,你小时候每次不好好学习,父母二话不说,就是一顿胖揍,每揍一次,这种“沟通方式”就加深一次,长年累月地就形成了默认设置。

    当你的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时候,你也就会下意识地选择胖揍的沟通方式,但胖揍的沟通方式真的有效吗?难说,但有没有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本来不及质疑默认设置是不是有效,我们对它太熟悉了,几乎形成了条件反射。

    当然这也是能克服的,书中教给我们两种方法,第一,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主动选择其他沟通方式的可能性;第二,三思而后行,沟通前多给自己留些时间思考,那些默认设置对解决问题是不是真的有效。

    3、隔着屏幕沟通

    手机的普及让现代的沟通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方便快捷,但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手机的角色已经从“优化对话”变成了“代替对话”,习惯于隔着屏幕沟通已经成了一个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踩的雷区。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至少还在联系和沟通,是当面沟通还是隔着屏幕沟通有区别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区别太大了,因为在人们沟通的过程中,语言携带的信息仅占总体信息的7%,另外有38%是通过我们的语气语调传播的,剩下的55%是靠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递的,这就是著名的“7% —38% — 55%定律”。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在我们拿着手机点了发送键的那一刻,就注定只能传递出去7%的信息,我们已经失去了93%的有效沟通价值。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是一个神探,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可以根据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不经意的动作,甚至是指甲里的泥土、裤子上的褶皱揪出罪犯。

    福尔摩斯有一句话是:“假如在得到所有这些信息的情况下,还是无法对这些信息的主人做出准确的判断,我认为,这一定是天方夜谭。”

    福尔摩斯哪来的这么大的自信呢?原因就在“7% —38% — 55%定律”里,即使犯罪嫌疑人嘴里制造出种种谎言,语气语调也隐藏得特别好的话,这些话的分量也最多只占一条信息的45%,这还是在犯罪嫌疑人语言和语调都没有破绽的情况下,剩下的55%的肢体语言、表情动作是说不了谎的,是绝对准确的,对于福尔摩斯破案来说,55%的正确信息就足够他揪出凶手了。

    由此可见,身体语言对一条信息的影响有多重要,所以作者迈克·贝克特尔认为,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电子化沟通方式,不能替代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如果隔着屏幕沟通不会影响感情和沟通效果的话,那世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异地恋分手的情侣了,是这个理儿吧?

    二、掌握有效的沟通工具,改善人际关系

    社会上普遍认为女性的动手能力差,修理东西远远不如男性,但贝克特尔认为,女性的确没有男性修理东西能力强,但这并不是因为她们动手能力不足,而是女性们压根得不到像样的工具。

    制造商们普遍假设女人没有修理能力,也不需要好工具,于是就只做适合男人用的高质量工具,事实上,正是因为没有工具,女性能做的事有限,所以修理能力才比较差,如果给她们合适的工具,她们的修理水平不见得比男性差多少。

    由此作者推断出一个结论:假如我们没有合适的沟通工具,那我们的沟通技术也不会强到哪里去,所以贝克特尔在书中为我们列举了三个有效的沟通工具,来帮我们解决沟通上的难题。

    1、适时转换视角,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北宋诗人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产生不一样的见解。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与别人的谈话陷入僵局时,不妨试着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看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我们读《战国策》都知道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和外交家,也是最擅长站在对方角度游说的雄辩之士。

    战国时期,东周西周两国间的纷争不断。一年春天,正值种水稻的最佳时期,位于洛水下游的东周人民热火朝天地张罗着种水稻,可就在这最需要用水的关键时候,位于洛水上游的西周使出了绝招,竟把洛水给截断了,断了东周的水源。这可把东周君主给急坏了,唯恐西周一直不放水错过了种植水稻的最佳时机。

    这时候,苏秦闻讯赶来,毛遂自荐说:“君上,我替您去跑一趟,说服西周放水如何?”东周现在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让苏秦去试试了。

    苏秦来到西周,直接了当地对西周君主说:“君上您断了东周的水源,是想帮他们吗?”这一句话就把西周君主给问懵了,赶紧问:“此话怎讲啊?我断水分明是想让他们无水种水稻,来年好颗粒无收啊,怎么还帮他们了呢?”苏秦看西周君主急了,这才慢慢道来:“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

    这话说的是:现在东周的百姓都不种水稻、改种麦子了,除了麦子再没种其他东西,如果您真想坑他们,不如赶紧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稼。就在西周君主若有所思的时候,苏秦接着说:“等您放了水,西周百姓见水源丰富,肯定又改种水稻了,到时候,您再把水给他们停了,东周的百姓若想要水源,不得完全依赖您吗?”西周君听了大赞此主意妙哉,于是赶紧下令放水。

    苏秦之所以能说服西周君放水,就是因为他让西周君有了“他是站在我这边的,是为了我好”的感觉,由此可见,适时转换视角站在他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是有效沟通的一件利器。

    2、真诚相处,付出耐心和时间

    当今社会压力大,节奏快,所以很多人难免心浮气躁,做什么事总是急三火四的。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见得什么都是越快越好,人际关系就更是这样,幻想着与一个初次见面、相处还不到2小时的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是不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拉近就像做饭一样,需要有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

    想要改善人际关系,就得耐下心来,不能过于计较时间的成本,要知道,信任的基础是重逢。比如,当你有个朋友很挑剔时,不要急着否定他,在他们身上多花点时间,就像理财一样,每月不时地往里投点“小本儿”。

    或许刚开始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能在你们的关系中体会到复利的力量了。

    3、守好本分,做好自己

    《马语者》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部电影,电影中罗伯特•雷德福抚慰了一匹心理受过创伤的马,他赢得了马的信任,让马重新恢复了温顺和强壮。

    罗伯特•雷德福是怎么驯服那匹马的?他没有强行要改变那匹马,当马不配合训练的时候,罗伯特•雷德福没有大吼大叫,指责马的不是,更没有因为训练没有成果就灰心丧气,无论那匹马怎么样,他只告诉自己一点:不让自己的情绪被马牵着走,这就是“马语者”罗伯特•雷德福最智慧的地方。

    一个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这就像下棋一样,下棋时,我们只要守好自己的本分,走好自己的棋就行了,我们不能也没有权利控制别人怎么走,有的人总想给对方指点指点、替对方出出主意,最终结果就是没有人再愿意和他下棋了。

    沟通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若总是试图指点别人、控制别人,那最终的结局就是没有人愿意和你交流了。

    三、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修补破裂的关系

    我们刚刚谈到了女性在拿到合适的工具之后,就更有可能提高修理东西的技能,但有可能并不代表绝对会发生,合适的工具放到会用的人手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这就好比一个对烹饪技术一无所知的人,给他再好的厨具也是摆设,一个没有驾驶的技术的人,给他再高级的车他也开不走是一个道理。

    沟通也是同样的道理,若想要沟通真正有效,一半靠沟通的工具,一半得靠沟通的技术。书中为我们列举了两个容易掌握但却很容易被忽视的沟通技巧,既可以用来维系已经建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用来修复补救已经破损的关系。

    这两个工具分别是坦诚反馈和建立共同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讲一讲如何运用这两个工具。

    1、坦诚反馈

    作者迈克·贝克特尔在书中说,“如果我们总觉得自己的观点天衣无缝,那我们就阻碍了有效的沟通。”

    贝克特尔在写完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后,自我感觉非常好,他兴高采烈地拿给妻子看,然后等着妻子赞美他一番,没想到妻子看完后,只说了一句“看不懂。”作者怎么也不明白,自己写得这么好,怎么可能看不懂呢?为了搞明白原因,他一边琢磨妻子的话,一边重读自己的手稿。

    读完后他发现,自己在书中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的确会让行外人看不懂。这就像医生在看病时,信手捏来的知识,病人有可能连听都没听过,因为在病人的视角里是看不到这些专业的东西的,这就是书中提到的视角盲区。

    每个人都有视角上的盲区,就像不借助工具,我们的眼睛永远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一样。我们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的盲区呢?作者为我们推荐了“约哈里之窗”图表,它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

    “约哈里之窗图表”是美国两位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和哈林顿·英格拉姆共同研发出来的,图表分为四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叫做开放区域,也就是我们身上的某个特质,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

    比如你染了头发,同事一眼就能发现;第二个区域叫做盲区,是眼睛看不见的一些情况,比如你后背被人贴了纸条,但是因为自己看不见,就不会明白别人为什么冲你笑;第三个区域是掩藏的区域,指一些自己知道的、没告诉别人的情况,比如你跟家人吵架了,但你在公共场合仍然保持着微笑的状态,别人就不会发现你的不快;第四个区域是未知区域,指一些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事。

    比如有些癌症病人在早期时,身体上并没有感觉出有什么不舒服,别人甚至亲密的家人通常也发现不了他生病的情况。

    针对视角盲区的问题,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三步走”策略:

    第一个步骤是征求反馈,越具体越好。比如你可以问同伴,“我们上次团建活动的组织,有些地方做得不太好,但具体有哪些问题,我自己也说不了,你能指出来帮我一起改正吗?”

    第二个步骤是接受反馈。当同伴冒着可能伤害到你们的关系的风险,把反馈意见说出口时,你一定要表现得谦虚、认真,让同伴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

    第三个步骤是回应反馈。对于对方提出的意见,要有实际的行动,表达自己对他反馈意见的重视。比如妻子嫌你不够体贴,你就可以在节日送她个礼物,回家做做家务等。

    2、建立共同的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目标,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当我们朝着目标前进的时候,就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沟通中的艰难。

    拿婚姻关系来说,步入婚姻殿堂时彼此立下的誓言就是共同的目标,在遭遇了情感危机时,双方都要有将婚姻关系维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比如,婚后发生磕磕绊绊,双方就很有必要停下来问一问,还记得当初的目标吗?

    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共同的目标,作者也给我们提出了五条建议:

    第一要明确关系的目的。因为人们一旦想起共同的目标,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停止争论。比如,与伴侣建立家庭,为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有了共同的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是有意安排。这一点是要告诉我们要定期地拿出时间来审视双方的行为,比如,问问自己有没有因为夫妻吵架伤害到孩子的感情?有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陪伴?

    第三是以终为始。把为了实现目标,需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放在前面,比如,你们的目标是要把孩子送进哈佛大学读书,那么现在最应该做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是找一个外教一对一教孩子口语还是提前把孩子送出国,以培养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呢?

    第四是安排一些检查进度的会议。比如,每周或每月月底,回忆一下上个月为孩子努力了些什么,接下来又准备做些什么。

    第五是每天都要行动。行动不一定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每天朝着目标做一件事就足够了。比如给孩子做一顿营养可口的早餐,或者是耐心地聆听孩子的讲话等等。

    当我们学会耐心地倾听对方,树立好共同的目标,我们就可以修补濒临破损的关系,与对方重新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一起为共同树立的目标携手奋斗。

    总结

    《高难度对话》是一本教我们有效沟通的工具书,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要踩到沟通雷区,这些雷区包括:“纵容房间里的小象变成大象”、“被默认设置主宰”、“隔着屏幕沟通”等;另外,在沟通中,还要掌握好“视角”、“耐心”和“本分”三个工具,熟练运用“真诚反馈”、“建立目标”的沟通技巧,这样就可以让我们成为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

    人不是天生挑剔的,关系也不是天生就难维系,任何沟通的技巧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付诸实践。只要做,就一定有收获!

    《高难度对话》金句:重要的事情一定要面对面地沟通,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让自己的意见完整地表达的重要方式。

    正确打开沟通姿势,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能帮助我们与他人更加顺利的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63《高难度对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gb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