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顾名思义,脑袋有洞。那跟脑子进水、脑子有病、脑残一样形容人愚蠢吗?百度百科解释是这样的:“脑洞”是指“脑袋破了很大一个洞,用超强的想象力YY力来填满”,也就是形容人想象力非常丰富,以至于匪夷所思的地步。所以,如果有人说你脑洞大,那不是贬你,是夸奖你的想象力创造力。
我喜欢有脑洞的感觉,每当我做一件让别人脑洞大开的事情时,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而且让自己很有满足感。那些脑洞的事情,往往成为一生中难忘、美好、珍贵的回忆。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脑洞(也就是创造力)是在初二的时候。“心狠手辣”的语文老师不知道在哪看到了一道题,在课堂上出给我们。“两个圆、两根直线、两个三角形,你们会拼出怎样的图案?”台下的学生们开始叽叽喳喳议论和思索起来。我就瞎琢磨了一下突然有了一个自己的想法。老师就开始点名让那些有想法的上来画在黑板上,我正跟同桌说我的想法呢,就被他叫了上去。最后,我画的图叫“射箭”。两个圆是靶子,两根直线和三角形组成箭。老师点评的时候,问大家:“你们觉得哪个最有创意?”,然后摸了摸鼻子思考了一会,指着我的图对同学们说:“我觉得这幅最有创意”。在那个年纪,学生都很在乎老师的表扬,尤其在乎老师对自己聪明与否的评价。更何况,这个语文老师平时都不把我放在眼里觉得我是烂泥巴扶不上墙的那种学生。虽然我心里非常得意,但是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骄傲。其实,那个时候并不知道什么事创造力什么事脑洞,只是暗自觉得,我应该挺聪明的。
初中高中一路浑浑噩噩走过来,并没有任何让自己觉得聪明的脑洞事件。就觉得自己成绩也就一般,数理化这种象征着“聪明”的科目也一般,语文跟英语这种文科成绩更差了,所以,自我感觉就是:我并不是特别聪明,很一般。当然,最后高考让我匪夷所思,我想也让一些老师匪夷所思。马云第三次高考的时候,他的数学老师对他说:“马云,你要是数学能及格,我的名字倒着写”。最终马云还真及格了!我高三的语文老师,我就是不喜欢那种教学方式,所以,我们“翻脸了”,从此我不要再交作业上课不听讲也不会管我了,哈哈,其实我是很高兴的。她的话跟马云的数学老师意思差不多,只是没有说名字要倒着写!最后,我高考的成绩竟然是语文跟英语发挥超常,此乃天意啊!对于过去我所受的那种教育,其实我是很不满意的。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一种错误的信念:如果你成绩好你就是聪明的有出息的,如果你理科成绩最好,那么你就是人中龙凤 马中赤兔。这不是扯淡吗?因为那时候我没有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不懂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是天赋。就简简单单地相信我只有学好数理化才能证明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种狭隘的智力观念会让很多学生觉得自己不聪明而丧失学习的动力。如果数理化成绩等于聪明等于成功,那么那些文科成绩好的、那些很有创造力、那些在艺术方面很有天赋的人就是不聪明的没出息的?那么马云一定“很笨”因为他数学成绩最差!爱因斯坦是“智障儿童”?“能力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拥有这种观念的人比比皆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德伟克的研究发现,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了“僵固式思维模式”认为能力和基本品质是固定不变的,而不是拥有“成长式思维模式”,认为能力和基本品质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得以提高。所以很多人从学校到社会都是不断在证明自己是否聪明,而不是积极地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某件事我做不好,那么意味着我不擅长没有这个能力,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还是不要让别人看出我的能力不足、平庸了”,当我们向人们灌输“才华或品质是恒常不变的”这种僵固式思维时,他们便会下意识地惧怕挑战,鄙夷努力。因为,努力和失败说明了能力不足。为什么谈脑洞要谈到这个教育问题?因为脑洞本质上就是创造力的表现,而我们很多人受的教育是缺乏对创造力的重视对多元智力的重视,这是有害的。
来到了大学,就来到了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一块净土,没有繁重的课程和作业、压力山大的考试。这个年纪是发展自身道德涵养、稳定人格、树立价值观、发展社会技能的关键时期。我们开始思索我是谁,我要去向哪里以及我跟他人的社会关系。大学的脑洞事件,念念不忘的只有一件:将台式机搬到上铺旁边的柜子上,然后跟好基友在坐在上铺打拳皇!图片已经丢失了,挺遗憾的,但是我记得那幅画面。为什么这算脑洞?因为对于身边的同学来说,闻所未闻、创意新颖、滑稽好笑。如果有一天,我们再相聚,想必这些经典难忘的画面会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美好回忆。
毕业后融入了社会这个大染缸,生活并不是很如意,但是,总会在某些时候用脑洞来娱乐自己。下面是两个保留了照片的恶作剧,娱乐自己也娱乐他人,无伤大雅。


生活需要脑洞,不仅仅是展现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正如高晓松说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还有脑洞。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都是无价之宝,希望我们在回忆自己的人生时,能够笑容满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