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枢纽》读后感:大局观

《枢纽》读后感:大局观

作者: 党聪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13:40 被阅读0次

关于中国的历史,每个人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说不完的见解。因为中国大,中国历史长。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选一个好角度切入就很重要了。对问题的分析,从问题本身的阐释入手无疑是最好的。所以既然要了解中国历史,那么就先说说什么是中国历史。

一 中原,草原,高原,西域,海洋的力量博弈之下的中国历史

1 胡汉相互塑造

中国的历史从来是多重力量博弈的结果。历史的无数事实证明了,只农耕地区是无法维系长久的和平的(农耕民族地区大概就是400毫米降水线以南的地区,400毫米降水线大致和长城重合)。所以历史上没有哪个纯汉人王朝能长久统治长城南北。但是草原王朝像唐(李唐的统治者有一半草原血统) 元 清就可以。其中的关键简单地称为二元帝国的治理逻辑。具体是:对内的身份是皇帝,懂得儒家的治理方法,稳定税收。对外的身份是大可汗,懂得草原的治理逻辑,掌控骑兵。纯汉人和纯草原人是无法理解对方的逻辑的。

唐朝很好地证明了个中的关键,是统治逻辑而不是统治者的血统。李世民父子天然就在这种二元帝国逻辑中长大,所以均衡起胡汉力量来手到擒来。但是到了玄宗这里,这方面能力就不行了,他把胡人用过了头 ,也就是说偏离了二元统治逻辑 ,结果天下大乱。清朝用这个逻辑用得最好,所以统治的疆域很大,统治时间也很长。

上面说的是草原地区的人民对中古历史的影响,其他的地区也是一样,和中原民族亦敌亦友,相互塑造,直到今天。

不过新疆,内蒙,西藏都都位于大陆,和中原的关系容易梳理,所以海洋秩序对中国的影响,要单独说一说。

2 海洋秩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先要从元朝留下的烂摊子说起。

元朝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个大陆的贸易帝国,但是中亚和西亚白银短缺,所以中原的白银不断流西流。这就使得银本位的中原出现货币严重短缺。朝廷的办法是发纸币。(教科书上把这个作为中国古代商业发达的证据),但是纸币不是好玩的,政府无法控制纸币的印发数量,结果导致了通货膨胀。中原百姓回过神来,就不接受纸币了,结果通货紧缩更加严重,货币更加短缺。通货紧缩是什么局面呢,就是今年种下土豆,预计明年卖一块钱才能回本,但是到了第二年由于货币短缺,物价下降,只能卖七毛钱,就亏本了。连年如此,就没人去从事生产了,结果就是经济总体萧条。如果其他一切正常,大不了的坏结果是民间没有贸易,退回自然经济。 但是元朝的运气也太不好了,到了统治后期,遭遇了黄河决口,连年大水灾。元朝廷没钱(银子)救灾,只好再发纸币,结果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引起天下大乱,最终被灭亡,也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白银缺少,货币紧缩。

但是这个问题被朱元璋解决了,怎么办到的呢? 靠一种类似计划经济的政策:把老百姓分成军户,民户,匠户,灶户四种身份,登记在册,并要求世袭,不得更改。这个制度傻大黑粗,违反人性,但是却有效地解决了硬通货短缺的问题,因为在这种类似计划经济的制度下,大家更多的是物物交换,所需货币较少。

制度可以不进步,人的思维也可以不进步,但是人的需求是无法遏制的,这一套肯定时间玩不长。几十年后,面对国家对货币的巨大需求,明朝也开始发纸币。不过,和元朝一样,很快陷入通货膨胀,印发一段时间后只得放弃。

最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依赖于世界的变化。

直接的例证是倭寇。到嘉靖年间,西班牙人在美洲、日本人在本土发现了巨大的银矿。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贸易,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成为了欧洲的奢侈品。可以想象劳苦大众面对这样的机会和暴利,心态就会像马克思所说: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所以东南沿海的百姓们,小日本们纷纷放弃农民身份去当强盗,成为了倭寇,朝廷怎么打都不管用。到了嘉靖朝之后,放弃了海禁,倭寇就变成了合法商人(戚继光实际上的作用很小),美洲和日本这两大银矿的白银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大明的经济一下子获得了双重的刺激。于是明朝后期,江南一带的市场经济极为繁荣,民间社会高度发达。

自此,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历史深刻地嵌合在一起了。于是,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和经济波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国运,大明的灭亡也与此有关。

后来,美洲的银矿枯竭了,日本和欧洲也因为各种原因减少或停止了白银输出,但是中国的铜钱的数量却没发生大的变化,铜钱相对于白银发生贬值,但是朝廷从老百姓那征税,却是按白银来核算和征收,百姓必须把手里的铜钱兑换成白银交税,可是铜钱贬值了,这就意味着税率变得更高,老百姓不堪重负。一个李自成,一个张献忠成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导火索,加上小冰期(隐形玩家,后面说到)来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变大,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之后的历史就更不用说了,英美日等海洋强国对中国的侵略,南洋华侨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塑造等都是海洋秩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历史进程中的隐形玩家:气候

气温越高,北方的宜居地域就越宽广,少数民族南侵的动力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我们对小冰期是有切肤之痛的,最近两年,我们国家就迎来了小冰期。元旦的时候我在北京,杭州的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让我在北京多待几天再回来,因为杭州太冷了。我听了后笑了。 天真的南方人,不知道零下20度是什么概念。明朝中期的小冰期,气温比现在还低,冷到吃人参鹿茸,喝山泉长大的女真人也受不了了,急切地要南迁,所以他们侵略的决心和动力就格外大。反之,在宋朝,气温是历史高点,辽国皇帝能暖和地在沈阳首都生活而没有那么多心思南侵,才成全了辽宋勾搭暧昧的佳话。

三 地理和气候是限制因素,而不决定因素。

实际上国家和个人一样, 也有自己的性格,也会面临事关重大的抉择。而地理和气候对于国家,正如家庭环境和生长环境对于个人,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不是决定性的。比如,中国东临广阔的太平洋,西接庞大的亚欧大陆,这些限制条件决定了中国天然是大陆帝国和海洋帝国的过度地带,但是这些地理特点不足以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中国现代的积极应对,开明政策这些人为因素才是。

再比如草原民族天然无法适应儒家的生活方式,因为后者需要定居,才能三纲五常,君臣父子。但是这只能说明草原部落不能怎样,而不能说明它一定会怎样,同样是草原部落,不同的国家地区,命运就完全不同。

从施展的历史大局观中,可以看到很清晰的一条主线,中国自觉不自觉地一直是国际秩序的一部分。而一个国家的形成,天然地就是某一个社会主体和周边反复博弈,最终取得平衡的结果,如果外界环境变了,这个博弈过程就得继续,永无止境。 回想过去,草原,高原,新疆,海洋都曾经和中原相互仇恨,但是如今面对中国这个崛起的带头大哥,他们皈依的皈依,拜把子的拜把子,而中国也认清了真正的对手,那是大洋彼岸的另一些利益共同体。

国家如此,个人亦然,我们能感受到的竞争来自我们的亲友,同学,同事,但是长期来看很可能大家是共生关系,而真正的竞争来自其他国家,甚至其他专业。

相关文章

  • 枢纽读后感:大局观

    关于中国的历史,每个人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说不完的见解。因为中国大,中国历史复杂。 通常分析一个复杂的问题,选一个好...

  • 《枢纽》读后感:大局观

    关于中国的历史,每个人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说不完的见解。因为中国大,中国历史长。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选一个好...

  • 《枢纽》读后感

    施展写的《枢纽》这本书,在逻辑思维中用《中国史纲50讲》这个产品概括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看后觉得讲的非常精彩。他...

  • 枢纽读后感

    今天看了施展老师的枢纽一书感触很深,特将看后感想整理成笔记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沟通探讨。

  • 《枢纽》读后感

    国家也像自然人一样,要直面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施展老师用9年的时间,完成了...

  • 施展《枢纽》读后感

    施展老师的《枢纽》从一听说起家非常感兴趣,前后反复听课程和看书,获益良多。想把其中一些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地方记录下来...

  • 培养大局观(一)——《枢纽,中国史纲》

    我以为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听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才发现我理解的历史是建立在高中历史课本上的历史。上学那会儿和好...

  • 大局观

    有大局观的赚没有大局观的人的钱。~自上而下。

  • 《枢纽》读后感之目录有感

    这次是对这本书的第二次阅读。这次阅读肯定是不能按照第一次阅读的那种通读、散乱、顺序思考的方式来的。而应该是一种整体...

  • 2019-06-04

    大局观,只有大局观才能够让你的努力有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枢纽》读后感:大局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vu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