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节课去听了五年级的王老师上的《桥》这一课。
她突破了以往的教学点与教学方法,她抓住的是这篇小说的体裁特点——小小说,重点分析的是“伏笔”,“埋伏笔”的创作手法。
在这堂课之初,她用《观潮》里有关对水势的描述的句子导入本课里有关水势的描述的句子。以旧带新,温故知新,符合学生的认知。接着,利用视频播放洪水,以及书中描绘的水势汹涌的句子,让学生感知“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起到的“烘托”与“渲染”的作用。同时,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基础——水势汹涌,情势危急!并且,她乘胜追击,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推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学生都大胆地说出了可能会产生的危情。这时候,她笔锋一转,让学生自行阅读,看他们有哪些觉得是自己没有预测到的,也就是哪些是意外的。之后,再让大家进行回过头去阅读,寻找“意料之外”“合情合理”的地方,届时,顺势利导,出示“伏笔”。为了加深对“伏笔”的理解,又推荐大家阅读课外书籍:《项链》《欧亨利小说》《在柏林》……
我存在以下疑惑:
1.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其实是学习精炼语言的好范例,而且对整篇文章的情节与情势有极大联系。应当有所涉及?
2.老汉的英雄形象,是否可以加强一点分析?因为,小说的三要素中就是一个是“人物形象”。
3.桥,在这里可否进行分析?为什么这个题目是桥?如果要加一个修饰,可否变为生死桥,或者英雄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