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 2024年1月16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论语别裁》
阅读范围:《学而》
原文引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具体分析
错误的理解:很多人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来劝诫后人不能改变父亲定下的规则。也是在很多电视剧中,我们都会看到大臣劝拿出组训和先皇遗照来劝新皇帝主要进行改革。
南先生的解释:“父在观其志”在父母面前言行一致。“父死观其行”父母死后仍然可以说到做到。即使过去了三年,感情淡漠了,也可以始终如一。这样的人才是孝子。
原文引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以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具体分析
华夏古国是礼仪之邦,这里探讨的是文化的问题。书中说文化的表现形态可分为四大类:衣,冠,文,物。
同一个人的衣着服饰,行为习惯,座次,称谓能看出他是不是一个懂礼守礼的人。
书中南先生举的是学生给他写信的例子,提到了抬头的称谓和落款的自谦。坦白说,这样的错误我也是会犯的。毕竟现在会写信,懂得格式的人已经很少了。我曾经看到一个纪录片说拆信,长辈,晚辈,平辈也是有讲究的,能知道的人也就更少了。
远的不说,就拿节日风俗,红白喜事的讲究举例,相信知道其中门道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尊重传统文化,把它当做可就就不会进行宣传。如果节日变成假日和消费日,还有谁会沿袭旧俗呢。
扯远了,说回文中的主题。“礼之用,和为贵”这里揭示了礼仪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和平,中和。靠礼来维持秩序,调解矛盾。
“先王之道”“大小由之”指的都是先祖留下来的规矩,在大事小事中都要以礼相待以礼处之。这样才能保证秩序平和,社会稳定。
在古代法制不健全,执法监督的体制很难覆盖到全社会。所以会更加重视礼仪规范。我同步在读的《法治的细节》里面也提到法律和道德的相互补充。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用来禁止,道德用来提倡。
如今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知法守法。而礼仪的方面,更多是站在民族自豪感上来提倡的。我认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只有当心底里认可,才能在行为上践行。为成为懂礼知礼守礼的人。而感到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