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荟洛,花开见佛

作者: Ann安墨染 | 来源:发表于2023-09-08 09:28 被阅读0次

    无论是来过洛阳的人,还是不曾来过的人,都会觉得,洛阳就是一个梦,一个属于盛世隋唐的梦。它用“伏牛山水”、“国花牡丹”,用《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引得世人追寻。我曾有幸三次到过洛阳,也遗憾每次都未能多停留些时日,让我好好看看这座1500年前的都城。

    当年,隋炀帝为赏琼花而去扬州;2021年,我也为寻牡丹而去洛阳。不只是我,许多人都踏着天南地北的尘土,赶赴洛阳的牡丹盛宴。“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自她被武则天贬出长安后,便在洛阳安身立命,凭借她的富丽堂皇,国色天香,驰名天下做了花魁。此后千年,每当花开时节,洛阳城万人空巷,赏花人流连忘返,盛况非凡。

    洛阳牡丹

    洛阳的四月,无需刻意寻找,全城的园林景点、街头花坛、城郊园圃,都能看到牡丹的身影。她们争奇斗艳,或粉或白,也绿也蓝;她们无忧无惧,纵有游客万千,含笑嫣然,难收难掩。面对风流雅士,她们恣意洒然;也有庸人凡客,她们亦是从容不迫。草木面前,众生平等。杨贵妃爱她的富贵华丽,一支霓裳羽衣曲,舞动的是那个辉煌不可一世的盛唐;刘禹锡爱她的国色天香,一首“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写出牡丹花会的煊赫繁闹;白居易爱她的繁华锦绣,一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证实了她“花中之王”的美誉。或许,只有牡丹的舒展张扬,才衬得上盛唐气象;也只有洛阳的天然气韵,才抵得过时光流淌。

    洛阳水席

    游牡丹花会,吃洛阳水席,我只想做个逍遥快活的赏花过客。牡丹不仅可以养在园里,也可插在头上,更可点在菜中。水席的菜品皆以牡丹花装饰,姹紫嫣红镶嵌,犹如一朵朵牡丹于宴席上盛放。水席亦讲究先后顺序,牡丹燕菜为首,刀工精湛,汤汁纯粹,各色细丝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佐以牡丹花瓣,尚未品尝,已是惊艳;连汤肉片肉滑汤鲜,微酸利口;焦炸丸子清香酥脆,酸甜味美……这一道又一道的菜品,一锅又一锅的汤水,是无数水席传承人一生的坚守。他们守着洛阳,守着牡丹,守着肩上的责任,殚精竭虑,不负此生。多少帝王将相,多少豪杰诗客,还有多少平凡的行旅之人,我和他们一起,有幸来过这座古都,赶赴过这次盛宴,亦是满足。

    有微风拂动我的衣衫,应是一种无声的牵引。只闻得伊水汤汤,似乎在提醒我,洛阳还有一处不可错过。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从前的帝都,历经千年的战火硝烟,一次次焚毁,又一次次重生。连同龙门石窟,也随之兴衰。

    龙门石窟

    行走在伊水河畔,遥望远山碧水,近观石窟佛影,恍然间,此岸为莲花净土,彼岸已是万丈红尘。每一座洞窟,皆有一个故事;每一座佛像,都庄严慈祥。自北魏孝文帝开凿,至隋唐、五代,再经宋明清,历十多个朝代打造,经久不歇。每个朝代皆有其艺术特色,造像技巧:北魏的莲花洞里释迦牟尼褒衣博带,衣褶简洁明快;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隋唐的万佛洞里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南北两壁那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整齐划一,栩栩如生。徜徉其间,似觉时空穿越,忽而北魏,忽而盛唐,如此长的铺垫,只为让我洗彻尘埃,内心澄净,迎接卢舍那大佛。

    步入大像龛,我登台阶时与大佛对望,只是刹那,便让我多情地以为,她如此执著地端坐于莲台,是为了等待我的到来。佛像温润饱满,眉如新月,秀目含笑,她的万丈光芒照耀世间渺小的生命与灵魂,让我一往情深地朝她走近,与她呼吸相闻。此时,所有的语言,任何的表达,皆是陪衬。这样无言的过程,似白云出岫,似花开见佛,令物我两忘,感天地纯良。昨日的怅惘已换作今日的通透,过往的迷醉亦换作此刻的清醒,我本无参禅悟道的心,却在此处追寻到宁静。云水禅心,千年流转,我沿着来时的路离去,去寻找前方更明亮的风景。

    温一壶长安的月光,带去隋唐的洛阳。我从夏都二里头,穿过偃师商城,走到东周王城,又在汉魏故城,寻觅我的隋唐。那“五都荟洛”的盛景,亦是如梦似幻的光阴;那沿袭千年的牡丹花会,比不上盛唐的雍容华贵;那拈花入菜的洛阳水席,在众生的心中种下菩提;那古老出尘的龙门石窟,在灵魂深处叩问山河,于繁杂纷芜花开见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都荟洛,花开见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ar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