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Anita
前天晚上,我经历了一个让自己非常恐惧的时刻。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控感”,那种局面我很陌生,让我觉得面临着一种被逼到绝境的挑战,我很想逃,却发现无路可逃。
因为,给我发出这份挑战的,是我的儿子。
那晚下班回到家,孩子刚刚从长长的午睡中醒来,他一反常态,对我的亲近表现出极大的抗拒。
甚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发泄他莫名的愤怒。
他先是对我的拥抱给予躲避和攻击——用手指甲挠我。
然后,就是大哭着,反抗我们让他吃晚饭的邀请,并且明确表示,桌上的菜他都不吃。
因为,我最近正在看心理学的书,我知道,他此刻的攻击性可能是一种不满的表达,而这需要的是一种“抱持”的态度。
我没有对他有任何类似“无理取闹”的审判,而是抱着他,亲吻他的脸颊。
这期间,他一直哭着,表达着不满,还不停指挥我按他的要求移动位置“到那边去”,“去右边”。
我按他的要求去做了,因为脸对着他的小脸儿,我轻易地观察到,孩子在指挥我时,也时刻关注着我的表情,尤其是,他会刻意警惕地看向我的眼睛,那戒备的眼神,仿佛在观察一个陌生人。
我当时的内心,有点害怕了,我从没见过孩子对我这样戒备的样子,以前他总是把最可爱,或者最可恶的情绪直接甩在我的面前,这一次,显然,他隐瞒了他的真实意图,他在试探我吗?
接下来,孩子开始提要求——妈妈,你去给我炒西红柿鸡蛋,我心里突突地照做了~
刚把西红柿鸡蛋端上桌,孩子说“我流鼻涕了,给我擦鼻涕”,我继续耐心地照做。
再接下来,孩子又要求我“妈妈,你给我做炒土豆片”。
我知道他根本吃不了这么多,所以,这次我打算不听他的,站着没动。
孩子看出来我不打算顺从他,开始尖叫,仿佛着了魔一般,我内心怕极了,这不是我能应付的局面。
孩子奶奶在一旁看着,劝我听孩子的吧,我们都明白孩子这是故意在“拿捏我”,在泄愤,我必须给他这个机会。
这时,我又想起来,关于人的攻击性其实也这是原始的生命力,我必须让孩子学会如何转化。
所以,首先,我不会去攻击他,我要“接住”他的需求。
于是,这回,我心情愉悦地做好了炒土豆,并且打算陪他一起吃,然而,孩子对我的“拿捏”还没结束:
他说,西红柿鸡蛋凉了,你要给我热一热!
我应声而去,心平气和地把菜给他热了。
孩子再一次“挑衅”,他说,我要擦鼻涕,我要把一整卷纸都用完!
我回他:你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卫生间还有很多呢~
一刹那,孩子的开关好像被打开了,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开心理智的模样,开始津津有味地自己吃我做的菜,而且看上去很满足。
我在一旁松了一口气,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就又是那个对我亲密无间的小小人儿了。
我也越发确信,他之前的行动,很有可能,是一种,对我对他的爱,产生怀疑后的试探:
他生病了,我还去上班,让他内心不安了起来,他太希望我能全心全意地陪他了,妈妈不陪他,让他觉得自己不被妈妈爱了,他很恐慌,于是做起了一系列的试探……
还好,我没有让他彻底绝望~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今天的这一次“爱的碰撞”让孩子看到了他是个“值得被爱的自己”。
因为,通过这种撞击,孩子看到并且确信,妈妈还是爱着他的,不会因为他的攻击而改变,妈妈“抱持”的态度,让孩子从中获得了能量和自信,所以他很快就生龙活虎了。
另一方面,这次“撞击并着陆”,让我相信自己可以“更有包容力”。
孩子会用他的方式来表达对爱的需求,作为妈妈,要能读懂他的需求,并给予积极回应,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珍贵”,是为人父母,最该给孩子的感觉。
另外,这种爱的需求,不只孩子会发出,每个亲密关系中的家人,都有可能,通过“怪异”的行为发出。
今后,我要更细心地去捕捉,去回应,让每一份发出的渴望,都能得到好的回应。
我想,这就是“坚持成长”能为我个人和我的家庭,所带来的最无价的回报吧~
我是Anita,每天坚持成长一点点
网友评论